回到家的第三天,电脑关上又重启,不知道要做些什么。一个人在客厅拿着手机窝在沙发刷了刷微博。一个人,只有一个人安静的状态下心里才会有些东西急切的想表达。
家,我其实是一个不怎么恋家的人,曾经去过几个城市,只要心里喜欢的都会对这城市有一种归属感,偷偷惦记着,不觉得自己是异乡人。可唯独在家,却总觉得自己是被关在笼子里的麻雀,意外的想扑腾翅膀,想飞。我,一个不太安分的姑娘,高中的时候被山东的应试生活差点逼疯,于是毅然决然的想走艺考这条路。那时候爸妈无法理解,高三前的暑假,我就是在跟爸妈的轮番斗智斗勇中倔强的度过的,结局很显然,我成功了。那时候并不想知道“妥协”两个字的意义,估计只知道“完蛋”这两个字对我有多摧残。那时心里只有一句话,“为自己找条愿意坚持下去的路吧。”于是我坚持了,即便这种坚持看似叛逆。在那年疯狂的暑假里,我跟爸妈大吼大叫的决裂过,面无表情的冷战过,跟来我家劝我的七大姑八大姨理论过,跟比我小一岁的弟弟一起哭过,也义无反顾的甩开我妈的手离家出走过,到最后就连家里刚上小学的妹妹都看不下去对我妈说:“就让我姐去吧。”估计那个暑假我透支了太多的情绪,那时在家的我下一秒就可以歇斯底里,这经历到底是给自己心里留下了阴影。上了大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想面对,不想回家。
上大学的这几年,我有幸碰到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去了解自己,我会刻意的去留意自己的一些下意识的想法和情绪,对自己开始认真琢磨后发现,真的挺有意思的。就像此时此刻的我对着键盘一边回忆一边敲字,还一边流泪一边擦鼻涕,顺便不忘提醒自己“哭成这熊样,明天绝对眼肿。”所以,我有着比一般人要乐观的态度,哪怕是那个暑假,哪怕是对这个家。
那个暑假里,在我歇斯底里跟我爸大吼“梦想”的时候,还不忘记住我爸的反应,接受我质问的他,脑子里浮现的肯定是与“梦想”无关的东西,不然也不会一脸的懵逼和尴尬,他想到的只不过是金庸小说里的江湖酒肉和侠客美女罢了。当时我那脸上依旧保持着愤怒和倔强,心里面却是暗自好笑。一句话识破我爸,也是因为足够了解不是吗?记得那次准备离家出走的时候,在那种压抑的家庭气氛下,我依旧没忘记收拾我的换洗内衣内裤和护肤品。就连出门坐车投奔小伙伴的时候,还不忘把压抑和暴躁的情绪留在家里,心情畅快又有些忐忑的等来了公交。问题就在这,我的情绪变化之快,以及情绪的多重性每次回家都会格外的明显。这个家总意外捕获我的全部压心底的情绪,面对这些我是有所逃避的,因为它总会像个大盒子一样把它们完好的装起来,我去哪都可以很潇洒,唯独回家。
时间不是不走的,每次回家过年总意味着一个时间轮回的结束与开始,我的年龄在长,只增不减。长大赋予我的最重要的武器,是一点点被积攒出来的勇气。对,十几岁时的我也觉得自己有勇气,可那不是,那不过是有劲没出使的叫嚣。那时叫嚣着放肆这几年的青春,叫嚣着自己无与伦比的未来,当然也在叫嚣着长大。那几年的叫嚣得到了一些值得珍惜的回忆,因为幸好那几年除了会叫嚣我还是有理智的,所以对于过去我也找不出多少遗憾。不知道有没有人说过,“当你意识到时间飞快流逝的时候,你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没人说这句话的话就权当是我说的了)。成长带来的勇气,会让你重新捡起原来你不想面对的一些回忆去细细品味,有些受虐,但总会收获一些经过发酵的口感丰富的回味。说了这么多有的没的,其实我只想说我开始接受了这个家,开始接受这个用钢筋混泥土搭起来的盒子里承载的那些情绪,我几乎每天都会碰触到曾经的那些记忆点,如果可以具象形容,它们就是一个个小小漂浮在空中的彩色气泡,抬手便能触碰,却不那么容易碎。那些好与不好的都是我的,这就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