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与先生看了一部电影,电影讲述一位刚离婚的34岁的女人看心理医生期间结识了一个23岁年轻男子,开始她不知该不该接受年轻男子的追求,心理医生劝其接受,这可以帮助她从离婚的阴影中走出去,恢复生活的热情。女主角接受了追求,人也随着变得神采奕奕。热恋让她变得年轻,有激情,连着装都更大胆性感。随着俩人恋情的发展,两人的关系更紧密,两人都把对方带入各自的圈子。而这些交往经历,女主角事无巨细地都说给心理医生听,甚至私密的体验都分享。可见两人的关系已超出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更像两个闺蜜。但随着女主说得越来越多,心理医生逐渐在心里拼出儿子的形象,在证实之后,她紧张又生气,但佯装有事,突然中止了交谈,意在赶人。她痛苦地感觉儿子背叛了自己,虽然之前儿子也透漏所交的是大龄熟女,但竟没想到是自己的患者,而且两人已经发生了关系,还发现儿子隐瞒她很多事。顿时痛苦不已,养了二十多年的儿子这样轻易被“骗走”。她难过地不知怎么办,想阻拦但又怕适得其反,而且这又涉及医生的职业道德,踌躇不定,只好也求助心理医生。之后听取医生的建议,暂装作不知道,顺其发展。待两人甜蜜一段时间后,随着关系的发展,两人逐渐松懈下来,各自的缺点也暴露出来,两人的习惯也有些格格不入,争吵自然不断。在一次女主出去后,男主带好友来家里,女主可能有事返回,到家时,发现男主竟带人到自己家里,顿时矛盾激化,何况有外人在,两人怨言不满都借着气发泄出来,男主为了面子,同意分手扬长而去。这次造成了两人关系实质性破裂。前期热恋,彼此因陌生会有新鲜感,何况缺点都收敛或刻意掩饰自身的缺点,一旦激情退去,各自的毛病暴露出来,自然产生不适,彼此都不像之前那么可爱。随着问题增多,矛盾加大,分手在所难免。因为理智占了上风,分手后虽旧情复燃,但年轻男主酒后乱性被女主知道后愤然离去,即使男主主动乐意配合她要孩子的愿望,但女主冷静地拒绝,她心里明白这是男主一时头脑发热,他还没能力承担生养孩子的责任。因为了解所以决绝。
他们都在这段爱情中成长,这正是男主妈妈所强调的。虽没有善终,但享受这个过程,从中吸取教训,成长,然后move on。虽然我不认可心理医生的做法,但她的这句话我很认同,爱情让彼此成长,爱情和婚姻不是一回事。爱情不必考虑生娃,买房,它可以是理想的,自由的,虚无缥缈的,好的爱情会让你变得更好,帮助彼此实现梦想,而结果可能没那么重要。而婚姻却是要有物质基础的,而且是需要责任的,它是约束彼此的,是需要两人自律地经营的。
我这里所想说的是假如这样的事发生在我们国家,剧情大不相同,从心理医生也就是那男主的妈猜到患者男友是自己儿子的时候就得改写。以常理,聪明的心理医生一边劝阻女主,同时竭力阻止儿子。如果阻拦未果,她会跟患者撕破脸,侮辱她,彼此关系破裂。儿子那边,她会百般阻挠,不惜以断绝母子关系为代价。这里更多的会是屈服或逃避。患者大龄女估计受不了羞辱,直接消失。男主会迫于家庭压力缴械投降。没什么看点,不会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在国内男女老少配很正常,而姐弟恋尤其差了十岁以上的,没修成正果就被父母直接拍死,更别说舆论压力了。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这是中西的文化差异,伦理道德差异,以及父母的教育理念的差异。大多中国的父母常会控制孩子的人生,在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设定路线,设计好以后的道路,大部分孩子都是被推着走的,难怪很多学生到了大学就格外迷茫,没有人管,感觉失去了方向。大部分毕业后还继续依赖父母,无怪乎父母会控制他们。而国外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的品格,从小就放手鼓励他们尝试,因此他们热爱创新自然和独立的人格有很大关系。西方父母比较尊重孩子以及孩子的隐私。所以在国外的孩子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或对象时更自主,父母最多给些建议,他们鼓励孩子试错,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自己的真爱,不管是工作还是爱人。这不是说孰优孰劣,更多的与国情有关。虽然国外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但距离感可能造成亲情的淡漠,自然不会产生那种中国式的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
各有利弊,还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