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天去游乐场玩了,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小哥哥拉着他的手一起玩了。孩子回来告诉我:“哥哥很友善。”我的回应是:“是啊,不认识的哥哥大家都一起玩。”我的回应浮于表面。
来看看,深入下去的回应:
A 在公共场合虽然不认识,还是可以一起玩。
B 哥哥邀请你一起玩,你很高兴,你答应哥哥的邀请,哥哥也很高兴
C 哥哥到游乐场也想找个人一起玩,看着你笑笑的很友善的样子,他想你可能会答应一起玩,就过来问问看。
D 那下一次,如果你遇到比你小的朋友,他们可能没说话,心里可能也想和别人玩,你去问一下,大家也能一起玩喽
E 如果问了,那个小朋友不想玩,我们就再问问别的小朋友愿不愿意一起玩。
综合abcde的回应,从孩子的角度/哥哥的角度/讲了心里的路,让孩子知道大家一起玩是一拍即合的事情,而不是央求。别人不热情也没关系。
其实我给孩子从小讲“大家一起玩”的绘本不下15本了,可是孩子还是不回,我觉得书和父母的回应的区别在“具体的感受”,缺少了对这说和不说/怎么说中间感觉描述的书,回让孩子看得到目标,可是跨不过去。有了这种细腻感觉的回应,更能让孩子轻松的到达他想要的那个地方。
育儿就是育己,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