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位于齐鲁大地正中(山东淄博),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国都。山东地区向来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自称,因而对于习俗的继承和坚持格外重视,一些过年必须的习俗也流传至今,当然北方民俗有其共性,但是也有一些独特的地方。
小编今天来讲一下自己家乡的民俗。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这首民谣道出了北方的传统年俗,记载了文化、生活历史,更反映了中华民族年文化的世俗性、广泛性。
[辞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俗称“过小年”,传为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称“辞灶”。农家多以谷草、大豆置于灶前,表示给灶君喂马,好让灶君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灶君像前供杂面、糖瓜(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并口中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少说是非话,多带五谷粮”。供罢即将灶君像撕下,与纸钱、谷草一起烧掉,意味着送灶君上天了。至春节方重新贴灶君像。淄川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为休咎,此为古代镜听之遗,《聊斋志异》中有详细记载。现在此风已止,唯吃杂面、糖瓜之俗尚存,同时家家户户开始置备年货。外出者多在此日回家。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家祭]
旧时农历年除夕,在正房中设祭,请列祖列宗回家团聚,称“请家堂”。晚八九点钟后,为他们焚纸送行。
[年夜饭]
我们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红包(压岁钱)]
派发“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现在基本上看完春晚就睡了,因为大年初一早上还要起来准备放爆竹,另外就是要早起准备百年。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一般家乡的开门爆竹多选在大年初一早上。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祭财神]
每年的正月初八,因春节已近尾声,各项营业即将开始,祭财神的大型活动就在这天进行。这天凌晨,将财神瓷像请至天井中央的方桌上,摆上供果、香炉等。祭财神开始,长时间鸣放鞭炮,烧一个“黄表墩子”,烧上整管子香。业主率家人作揖磕头,跪拜四面八方,有的口中念念有词,可谓虔诚之至。
[元宵花灯]
花灯由来已久,盛世年间都要举办规模宏大的传统花灯展。家乡比较出名的花灯,比如周村花灯。
周村灯会既继承了传统的纱灯特点,又吸收了宗教活动的精华,形成了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形式和水平。比如,周村灯会的十里灯棚,规模最大时从中正门里,沿平安街、丝市街、民生街、民族街、大街、绸市街、鱼店街、油店街的上空,全部用新绸布扎成棚顶,下面挂上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花灯,四方游人将大街小巷挤得水泄不通,堪称世界之最。清代才子徐文骧在著名的《周村镇赋》中,以“端月之柏菽初度,上元之灯火亦赊。千炬烛光,辉分星月;百枝灯树,影动龙蛇”,“竹马戏来,排紫陌而张缨落帽;踏歌人至,拥青娥而坠珥遗钗”。这是多么壮丽宏大的场面啊,以至于北京的乾隆皇帝都忍不住跑到周村来看个新鲜,并御赐“天下第一村”的城市名。
灯会与宗教、商业活动相结合,也是周村灯会的独特之处。比如银子市观音堂前的小灯会(又叫乞巧灯会),原来是周村董永庙会的节目,后来进城,成为周村灯会的一部分。它是以妇女们精心设计、精心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为主,小巧玲珑的各式花灯,长不过尺,最小的只有几寸,也反映出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民间风物等内容,晚上灯火亮起,星星点点,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总之,民俗代表我们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在一年忙碌之后,举家欢庆的喜悦。同时还有对来年美好愿景的祈求和向往。再美的景也不如和你一起看景的人,所以年岁嘛,和家人在一起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