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讲一讲每个中国人都绕不过去的李白杜甫。
但凡接受过基础教育,再对“子曰诗云”无感,谁不会触景生情,吟一两句李白杜甫的诗?这两颗震铄古今的文星,我们从小就被课本灌输得非常熟悉。不过再想一想,其实是两个熟悉的陌生人。对于他们的来龙去脉,还真的不甚了了。
李白和杜甫,究竟谁更厉害一些?他俩的关系,铁不铁?这两个人气偶像,当时预料自己会流芳百世吗?写下那么多千秋名句后,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李白,字太白。并非爸爸妈妈嫌他皮肤太白,而是母亲生他之前,梦见了金星,也就是太白金星。这个梦,堪称神奇。太白金星,又称启明星。启明星闪耀于漫漫长夜,而李太白,则照亮了千年的文化史。
李白曾经有很多理想,写诗并非唯一选项。
热血男儿不能手无缚鸡之力,必须学剑涨一涨武力值。年少的李白一剑在手,并且轻财好施,活脱脱一个义薄云天的侠客。
李白的剑,看来稍逊于小李飞刀,没进兵器谱前三,但也并非拿不出手。他“十五好剑术”,二十五岁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没有两下子,怎么敢腰悬宝剑出去横行,不怕被人空手入白刃砸了金字招牌?
他的诗里,剑是常客。意气激荡的“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豪迈洒脱的“脱剑膝前横”,怅然若失的“倚剑登高台”,知音难得的“抚剑增感慨”,郁郁不得志的 “拔剑四顾心茫然”。一柄宝剑,见证他历经世间沉浮。
西楚霸王项羽认为剑术是“一人敌”,改学“万人敌”的兵法。李白估计也有相近的心路历程。
他拜了名师钻研纵横捭阖之术,也许,像苏秦那样身佩六国相印,折冲樽俎、谈笑建功立业,才是这个诗人最大的向往吧。
可惜纵横家的王霸之道,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成了无用武之地的“屠龙术”。这门学问,并没有给李白加分,反而让他在中年以后很不明智地卷入了残酷的皇室斗争。
当然,李白这样的天才型选手,不会做无用功。虽然不以谋略见长,他的口才足显纵横家的本色。平时交流,随随便便就能出口成章,仿佛舌灿春花,当时人们称为“李白粲花之论”。
开口落笔都能滔滔不绝,即便做不成苏秦张仪,对于踏上仕途还是有帮助的。李白屡屡干谒高门,给权贵大戴高帽子:“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高义重诺,名飞天京。四方诸侯,闻风暗许。”并且还一度请托到玉真公主门上。
玉真公主是玄宗皇帝的妹妹,以前我提过,她识拔了王维。
李白与王维,有个共同的好友:孟浩然。李白写过《赠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写过《送孟六归襄阳》《哭孟浩然》,奇怪的是,李白与王维的文字往还为零。
李白和王维都生于公元701年,李白卒于762年,王维卒于761年,妥妥的同龄人,应该有很多共同语言。742-744年,两人都在长安城,同殿称臣。同事兼同道,理当多多亲近。奇怪的是,翻遍史籍、野史、笔记,硬是找不到一星半点两人交往的蛛丝马迹,似乎大名鼎鼎的“诗仙”和“诗佛”从未同框。
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在唐朝,最主流的做官路子有两条:科举和门荫。到了玄宗的时代,帝国各项制度已经很完备,科举可以说是最正统的入仕途径,尤其是想备位中枢、任职清贵,非进士不可。
王维31岁的时候,状元及第,踏上仕途。李白则是到了42岁,以惊采绝艳的诗赋简在帝心,平步青云。前者是循资格升迁,后者是强势插入,不知是否会有那么一点“瑜亮”情结?
李白一介寒门布衣,没有门第荫庇。又不经科考,骤然身登朝堂。这些注定了他难以被主流官僚阶层接纳。
贺知章是个例外,惊呼李白为“谪仙人”,并且郑重引荐给玄宗皇帝(旧《唐书》记为道士吴筠所荐)。
那天君臣初遇,彼此都比较激动。李白口若悬河、一展所学,皇帝“龙颜大悦”,赐食、亲手调羹,仿佛相见恨晚。
玄宗有理由高兴。天下承平已久,现在每天的主要安排,是跟杨玉环卿卿我我、享受人生。神仙眷侣的爱情,离不开华丽的诗赋铺陈歌颂,如同明星需要摄影师跟拍、粉丝点赞。
李白小时候做过一个梦,自己所用的笔头上生出了花朵,从此灵感泉涌,才气一发不可收拾。这就是“梦笔生花”的由来。
爱卿,用你的生花梦笔记录朕和玉环的故事,这将是千年的传奇!
诗仙李白成了翰林供奉,也就是文学侍从。
仙人下凡,要么清静无为、超然物外,要么功业彪炳、惊世骇俗,却做了皇帝和宠妃的美颜滤镜,上哪儿说理去?
李白很苦闷。不平之气堵在胸中,喝酒难免过量,行为难免狂放。
皇帝不好伺候,工作不是996,而是随叫随到。有一天玄宗在深宫玩嗨了,突然对高力士说:“如此良辰美景,纯音乐不够劲。一定要天才诗人吟咏出传世名篇,才能夸耀千秋万代。”
高力士急忙命人传召李白。
李大诗人正在皇帝的哥哥宁王家喝酒,已经酩酊大醉。来到宫中,踉踉跄跄行了礼。玄宗不管三七二十一,吩咐他构思十首五言律诗。
李白醉眼朦胧地答道:“容臣放肆。”
玄宗安排两个内侍一左一右扶住他,又命专人研墨蘸笔,另有两个内侍在他面前展开了朱色丝绢。
李白握笔在手,略一沉吟,龙飞凤舞地奋笔疾书,十首诗一挥而就。竟是文不加点、毫无阻滞,而且书法遒劲、文思精绝!
酒喝多了可以炫技,也会得罪人。
李白经常出入宫掖,读书人清高,对宦官不肯稍稍假以颜色。有一回甚至趁着酒意,在御前令高力士脱靴。
高力士权倾朝廷内外,除了皇帝,几时伺候过别人?暗暗怀恨,便在杨玉环面前挑拨是非。李白就此得罪了两个除皇帝以外最有权势的人。
皇帝身边人容不下自己,又不能参预政事,慢慢地,李白的心也淡了。长安城虽好,不是吾乡。
他向玄宗提出归隐林下,玄宗也不勉强,赐金放他归山。
李白汲汲于功名,但未尝忘情于山水,他心中一直有个隐逸梦,现在是时候去实现了。
他开启游历模式。北抵赵、魏、燕、晋故地,西至岐、邠,经洛阳,游开封。又辗转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越,涉金陵、上秋浦、抵浔阳。
据说这个萍踪不定的原翰林有一次去登华山。趁醉跨驴,直入华阴县衙门求接待。
县令一怒升堂,质问:“什么人胆敢如此无礼?”
李白索取纸笔写了一封供状:“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县令既惊且愧,连忙向大名士道歉:“不知翰林至此。”
李白吃饱喝足,抹抹嘴长笑而去。
就在 “谪仙人”遍访名山的时候,安禄山起兵造反,玄宗皇帝和杨贵妃仓皇出奔。在马嵬坡,迫于随扈将士们的压力,玄宗命令缢死杨贵妃。往日的山盟海誓,被三尺白绫终结。
玄宗继续逃到四川,太子李亨留下来抵抗叛军,登基为帝,是为肃宗。而玄宗的另外一个儿子,永王李璘起了野心,想在东南搞独立王国。
李白高卧庐山,正自深藏功名、吞吐烟霞,李璘前来勾搭,把他招揽进了幕府。
太白跨了界,就是小白。李大诗人文笔超一流,从政的眼光却是末流。由于站错队,李璘兵败身亡后,李白被判流放到遥远的夜郎。
那年他58岁,垂垂老矣,却不得不从江西浔阳启程,千里迢迢赶赴贵州桐梓。此去关山万里,日后故人长绝。
还好峰回路转,走到四川的时候,正值朝廷大赦天下,他自由了!
几乎是绝处逢生的诗人立即掉头,从白帝城沿着长江泛舟而下,直抵江陵。于是就有了我们小学时候背过的那首《早发白帝城》。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李白四处漂泊,期间一度想去投奔名将李光弼,从军立功,因病而止。
62岁,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病逝,葬于当地的龙山。
五十多年后,管辖安徽的大员范传正仰慕李白,到墓地拜祭,并且寻访李白的后人。
找到了李白的两个孙女,已经嫁给当地农家为妻,但举止依稀还有士族风范。
这两个孙女垂泪道:“先祖其实喜欢谢家青山,当年匆忙葬在龙山,非其本意。”
范传正心钦太白,按照这个遗志,将其改葬当涂青山。这座山,因有大诗人谢朓的遗迹,也称为谢家青山。李白生前的诗中对谢朓颇多推许,最终埋骨青山,与异代同道中人做了隔世芳邻,想必可以含笑了。
看遍了世界,从此归于平淡。
范传正还有心让这两个孙女改嫁士子,重振门户。两人一致辞谢,道是命运如此,认了。范传正嗟叹一阵,下令免去她们夫家的徭役。
李白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千年,他的诗歌还在华夏大地回响,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那么,其神奇之处到底在哪里?
清代史学大家赵翼的评价可谓精当贴切:
“太白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很多人都知道贾岛那个“推敲”的典故,沉浸于诗中一个字的取舍,冲撞了韩愈的车仗而不自知。这位苦吟诗人还如此自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李白就全然不同。他的诗句,喷薄而出,汪洋恣肆。浑然天成,无迹可寻。
什么斟酌、推敲?麻烦。
诗仙搞创作,只需负手而立,白眼看天,一篇现成文字挂在天上,顷刻下来,刷入纸上,一刷便完。
李白生平几次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切换。未能富贵显达,遗憾不小。他个人的不幸,却是华夏历史的大幸。少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官僚,多了一个“横被六合、力敌造化”的诗家巨擘。
虽然未能如愿高居庙堂,李白的一生依然不失精彩。他多次携友隐居,岷山、白兆山、徂徕山、庐山,都曾是他的家。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峨眉、巫山、天台、岐山……那些啸傲林间的岁月,想必才是他真正开心的时候,才见谪仙的真性情。
山中问答
问予何事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