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百度、小红书、B站等平台陆续发布公告,宣布将分批次分阶段引导拥有50万以上粉丝的“自媒体”账号对外展示实名信息。首批引导的对象将是拥有100万以上粉丝的“自媒体”账号。另外,未进行前台实名操作的“自媒体”账号将面临流量和收益的限制。
有关前台实名制的消息可以追溯到10月13日微博财经大V@洪榕发布的一条微博。
据他透露,全网自媒体将实行前台实名制,即大V真实姓名要在主页前端展示。次日,他补充表示,到10月底,拥有100万粉丝的自媒体账号前台展示真实姓名;到12月份,拥有50万粉丝的自媒体账号前台展示真实姓名;而拥有10万粉丝的自媒体账号则需要在后台完成身份证实名认证,并在前台展示职业信息。
新浪微博CEO@来去之间对此进行了回应。他首先回应了实名大V的粉丝数量,将以最高100万为标准,“未来最多到50万”。但随后,他自己又否认了该消息的准确性,称自己“说了不算”。
很快,由他开启的前台实名制灰度测试中,人们发现其真实姓名、职业等信息都被展示在前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10日,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份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
通知要求对从事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进行严格核验,并在账号主页展示其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认证材料名称,并加注相关领域标签。对未获得认证资质或资质已过期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暂停提供相应领域信息发布服务。
不难看出,上线前台实名制便是根据此份通知的要求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从早年间的实名注册制度,到近年来显示用户IP属地,再到今天的前台实名制,网络实名制度正在不断精细化。
最早在201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就明确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需要通过用户协议等形式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从而拉开了网络实名制的进程。
紧接着,2013年的《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和《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开启了我国个人手机实名认证的时代,为网络实名制的认证渠道打通了道路。
2014年,网信办发布了针对即时通信领域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
在2015年,网信办出台了《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要求所有网民在使用互联网时,需要在注册认证的环节备注自己的真实姓名。这一规定在全平台范围内确立了“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被视为网络实名制的关键一步。
2017年,我国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使得网络实名制成为平台与用户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
去年,实名制度迈向新的升级。《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页面展示合理范围内的互联网用户账号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归属地信息,便于公众为公共利益实施监督。”
今年七月,国家网信办就《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规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网络社区版块、网络群组的管理,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
去匿名化似乎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正如一步步走到现在的大V前台实名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的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社交媒体平台与用户之间历来存在的不对等权力关系,导致平台有权获取用户隐私信息,却没有履行保护这些信息不被泄露的义务。而实施前台实名制可能会导致更多用户信息被收集和利用,进而增加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虽然该制度声称旨在管理社交平台的内容生产、遏制网络暴力,但实际上是侵犯用户隐私权的借口,以牺牲个人信息的保密性换取内容管理成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条规定:“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个人信息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个人信息保护和监督管理职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前两款规定的部门统称为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
除此之外,前台实名制可能会增加用户遭受现实骚扰的风险。在后台实名制情况下,只有严重违法甚至犯罪才会受到官方和平台的惩处。实施互联网前台实名制,他人将更容易获取个人的敏感信息,并进行针对性的骚扰活动,如恶意诽谤和人肉搜索等。
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
前台实名制是一项备受争议的举措。
支持者普遍认为,前台实名制有助于治理网络暴力问题,能够追溯信息来源,尤其对于解决网络暴力纠纷、避免司法资源浪费等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反对者担心前台实名制可能会加剧定点网暴,使得网络暴力更容易从线上延伸至线下。此外,前台实名制也可能对言论自由产生负面影响。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劳东燕在个人微博@劳东燕2004提出“个人在公共领域匿名发言的权利是否值得尊重”的问题。
个人身份的过度展示和披露,可能会让优质大V博主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为了规避风险而不敢自由表达意见,发言变得胆怯和温吞,甚至放弃发言,直接造成平台的创作者和优质内容的流失。
除了更多谨慎发言的考量之外,前台实名制也可能挤压公共话语空间,削弱了社交媒体作为公开言论场所的价值。这将进一步加剧网络环境的极端化,并形成大规模的舆论静默现象。
关于网络实名制利弊的争论,实质上是一场对网络空间隐私边界的博弈。在实行前台实名制时,平台应该权衡各方利益,确保网络管理和个人隐私之间的平衡,同时加强监管措施,保护用户隐私信息安全。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