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美国可以算是汽车上的国家。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发现,84%的美国人承认自己深爱着自己的汽车,12%给汽车起了名字,还有17%的人会在情人节为爱车购买礼物。
有人对美国人和汽车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思考后得出,有一辆汽车就等于拥有了自由。汽车带来的自由才是他们真正热爱的。
可开车也有很多问题啊。比如堵车,找停车位,以及汽车所需要的保险修理,更不用说,汽车还要吃掉很多汽油呢。
面对石油供应短缺,全球变暖,道路拥堵,许多政府和环保人士都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1999年,专注环保事业并写过很多相关文章的罗宾蔡斯,提出了一个解决汽车困境的方法——共享汽车。就像我们现在的摩拜、ofo等共享单车一样。
当时在西方国家有非盈利形式的共享汽车服务,但实施得并不顺利。除了环保人士之外,需求量基本为零。
蔡斯决定用商业手段为国家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带来切实的影响和改善。
他们设计了一套系统。汽车事先停在车库或者停车场,会员很方便地就能找到距离自己最近的汽车,然后凭会员卡就可以使用汽车。会员不用操心汽油钱保险费,这些都已经包括在每小时的使用费里面了,费用都通过事先绑定的信用卡进行结算。
这些创新就像蔡斯说的那样,让使用汽车像从ATM机里面取钱一样方便。这就是一款好用价格实惠方便省事儿的魔力产品。蔡斯将公司命名成Zipcar,寓意为速度和便利。她还组建了一个小型车队,全部有时髦的大众甲壳虫组成,外形时尚又象征环保。
然而,市场毫无反应。可能没有什么比这个还要可怕的事了。
头一年,只要75人注册了会员。从1999年到2003年,推广的城市停滞在3个城市130辆车,会员数也在达到6000后止步不前。
蔡斯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强调社会使命,试图引起大家对环保的共鸣。比如发表用户来信,分享他们的Zipcar经历。所有这些活动都很有趣,都很吸引人。蔡斯还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环保梦想中。
然而投资人开始有点不耐烦了。他们担心蔡斯更关心拯救世界,而不是赚取投资回报。于是在2003年2月,董事会再也忍无可忍了,把蔡斯赶出了她一手打造的梦想。
当年44岁的斯科特格里夫斯被任命为新的CEO,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共享汽车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却抓不住大量客户?
关于Zipcar如何实现快速增长,有人建议开展猛烈的广告营销。还有人建议通过自媒体访谈报刊等宣传手段唤醒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重视环保的价值观。还有人建议各种打折试用等。
然而,这位新上任的CEO却叫停了各种扩张项目。他说需要先在一个城市验证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他决定先展开客户意向的调查工作,以便搞清楚Zipcar缺乏魔力的真正原因。他通过焦点小组,对那些知道Zipcar却没有加入会员的观望者进行了深入调研。
“如果车停在离我家步行超过五分钟以外的距离我就不考虑了。”有人说。
格里夫斯最终认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享汽车的密度。
于是他们没有把车队投放到整个城市,而是集中力量把车放在了住满Zipcar用户的居民区。就这样,即便是小规模投放,也可以实现高密度的目标。做成了以后再一个小区一个地址的推广。他们还为不同的居民区部署不同的车型。
最核心的一点是他们实现了即时密度,在选定的居民区,Zipcar随处可见,会员随手就能用车。
如此看来,步行5分钟以内才是触动需求的真正力量,甚至比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和环保的影响力更大。书上有句话说的特别好。
“在需求与人性的微妙关系中,有一点值得关注:左右我们作出重大决策的通常是不起眼的小事儿。”
几乎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开始讨论Zipcar。
随后,格里夫斯又找到了其他提升即时密度的方法。比如和学校合作,与企业合作等等。
在2003年之后的几年里,Zipcar获得了迅猛发展,在遍布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伦敦在内的50个城市和150多大学中,成千上万的用户放弃了自己买车的想法,而使用着7000多辆Zipcar。
后记
这本书的英文版出版于2011年10月份,Zipcar于当年4月上市,最高市值攀升70%,突破10亿美元。Zipcar在2013年1月被美国最大的汽车租赁Avis以5亿美元收购。
以下是Zipcar的历史股价。
商业故事是不是特别有意思,永远都有令人回味的情节。
“一年有350个小时做爱,却要花420个小时来找车位,到底是哪里出错了?”
这是Zipcar当年的广告。
另外Zipcar的联合创始人罗宾蔡斯还写了一本书《共享经济》,蔡斯也被称为共享经济的鼻祖。有机会我们来读读。
我们学到什么?
1. 寻找人们心中的真正问题,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
2. 理想主义也要构建在商业规律上才能成。
3. 其实后记里还有一条我们可以学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