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三·七六】
女宠虽自古为患,而地道无成,其过终在男子。使太宗不死,武氏何能为祸?李白云:“若教管仲身常在,宫内何妨更六人?”杨诚斋云:“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唐人咏《明皇》云:“姚宋不亡妃子在,胡尘那得到中华?”《僖宗幸蜀》诗云:“地下阿瞒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范同叔云:“吴国若教丞相在,越王空送美人来。”此数首,皆为美人开脱。余咏《陈宫》云:“若教褒妲逢君子,都是《周南》传里人。”亦此意也。唐人又有句云:“吴王事事都颠倒,未必西施胜六宫。”尤妙。
女宠,音nǚ chǒng。意思是指帝王宠爱的女子。《汉书·杜周传》:“唯陛下正后妾,抑女宠,防奢泰。”明·屠隆《彩毫记·禄山谋逆》:“方今天子耄昏,女宠布列,权相窃柄,藩镇拥兵。”清·方苞《书王氏三烈女传后》:“窃尝叹自古乱亡之衅不过数端,或以权奸,或以女宠,或以宦寺。”
地道无成,音dì dào wú chéng,出自《文言传》,又名《文言》,是易学名篇,为周易中《十翼》中的一篇。《文言传·坤文言》:“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意思是,地(即坤)的品性就是做妻子、臣子应该有的品行。即是不把成功归于自己,而是替天把事情做完。这种思想强调了谦逊、低调和顺从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好的结果和善终。在本条诗话中,“地道无成”被借来说明,女宠当道,是不会成功的,但问题还是出在男人身上。
使,音shǐ,在此的意思是假使。唐·杜牧《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意思是如果六国爱护他们的百姓,则足以抗拒秦国的侵略。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在位)。少年从军,首倡晋阳起兵,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贞观二十三年(649)去世,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武氏,即武则天,武曌(624—705),一般被称为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705在位)。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贞观十一年(637)十一月,唐太宗驾幸洛阳宫,听说十四岁的武则天“容止美”,遂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李治即位后,被召回宫中,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参预朝政。高宗去世后,她以皇太后身份,于唐中宗、唐睿宗朝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定都洛阳。神龙元年(705),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中宗李显复辟,迫使病重的武则天退位,并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去世,享年八十二岁。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李白,唐代诗人。但后面引文,非其作品。
若教管仲身常在,宫内何妨更六人?出自宋·李觏《齐世家》。原文:莫以荒淫便责君,大都危乱为无臣。若教管仲身长在,何患夫人更六人。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高阜镇人,一说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人。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李觏一生以教学为主,40岁时由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故称“李直讲”;李觏家于盱江边,创办了盱江书院,故又称“李盱江”,学者称盱江先生。家世寒微,自称“南城小民”。自幼聪颖好学。5岁知声律、习字书,10岁通诗文,20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但科举一再受挫,仕途渺茫。从此退居家中,奉养老母,潜心著述。他俊辩能文,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
管仲(?—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管子》一书题为管仲所作,有人质疑为后人托名。按:管仲的出生年有公元前723年、公元前735年、公元前716年三种说法。
宫内何妨更六人(何患夫人更六人)。这句诗的意思是,何必担心宫里有六位夫人呢?夫人,周指诸侯国君之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一般而言,诸侯之妻只有一人,但齐桓公荒淫好色,史料记载,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冬,齐桓公重病。当初,齐桓公有三位夫人:分别叫王姬、徐嬴、蔡姬,她们都没有生下儿子。齐桓公好色,有很多宠爱的妾,其中地位等同于夫人的就有六位,长卫姬,生的公子无亏(亦作无诡、武孟;齐中废公);少卫姬,生的公子元(齐惠公);郑姬,生的公子昭(齐孝公);葛嬴,生的公子潘(齐昭公);密姬,生的公子商人(齐懿公);宋华子,生的公子雍。齐桓公和管仲曾把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立为太子。易牙受到长卫姬的宠幸,又通过宦者竖刁送给齐桓公厚礼,所以也受到齐桓公宠幸,齐桓公答应易牙立公子无亏为太子。管仲活着的时候,诸公子在继位问题上未有争执。但管仲死后,五位公子都要求立为太子,各率党羽争位。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十月初七日,齐桓公去世。五公子率党羽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易牙进宫,与竖刁借助宫内宠臣杀死诸大夫,立公子无亏为齐君。太子昭逃亡到宋国。三个月,宋襄公率宋、曹、卫、邾四国联军伐齐,帮助太子昭回国即位。齐人诛杀了齐君公子无亏,立太子昭为君,是为齐孝公。齐孝公在位十年病逝,公子潘与齐桓公生前宠臣卫公子开方杀死孝公儿子,即位为国君,是为齐昭公。齐昭公在位十九年后逝世,公子商人于齐昭公的葬礼上杀死齐昭公的儿子舍,即位为国君,是为齐懿公。四年后,齐懿公被臣子诛杀,国人怨他生前骄恣无道,便废掉他的儿子,迎接当初在诸公子争斗中失败,逃往卫国的公子元回国即位为君,这就是桓公儿子中第五个成为国君的齐惠公。宋·李觏《齐世家》:“莫以荒淫便责君,大都危乱为无臣。若教管仲身长在,何患夫人更六人。”该诗重在探讨国家危乱之因,认为国君纵有荒淫之举,也不可过于苛责,若有管仲这样的匡佐能臣,国家就不会产生乱危局面。该诗本义与袁枚所述女宠为患,过在男人的观点还是有所差异的。
杨诚斋,即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2)》。
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出自宋·王安石《宰嚭》诗。原文: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绍圣元年(1094),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46)》。
宰嚭,音zǎi pǐ,即伯嚭(?—前473,一说前473以后),伯氏,名嚭(一名否),春秋后期吴国大夫。吴王夫差时任太宰,又称太宰嚭、太宰否。伯嚭是楚国大夫伯州犁之孙,郤宛之子,郤宛是楚王左尹,后被楚国令尹囊瓦攻杀,并诛连全族。伯嚭侥幸脱险,逃难仕于吴,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伯嚭为人,好大喜功,贪财好色。在吴越争雄中,接受越国重金及美女贿赂,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游说吴王夫差放弃灭越计划,和谈撤兵;忘恩负义,谗害伍子胥,使吴国逐渐走向衰败。越灭吴后为越王勾践所杀,也有说法说伯嚭后来做了越国的太宰。
西施(生卒年不详),姓施,名夷光,一作先施,又称西子。生长于浙江诸暨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中国春秋末期美女。西施出身贫寒,常浣纱于溪,生有姿色,秀媚出众。越国战败后,被迫向吴国称臣求和。越王勾践遍选国内美女献给吴王夫差,天生丽质的西施也是其中的一员。夫差对西施万般宠爱,先是在姑苏建造春宵宫,又专门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其筑“响屐廊”。而与此同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使越国强盛起来,最终打败了吴国。吴国灭亡后,西施不知去向,有说是被沉海而死,有说是与范蠡泛舟五湖隐居而去。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后人说四大美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其中的“沉鱼”即指西施,出自西施浣纱的传说。
明皇,指唐玄宗李隆基。
姚宋不亡妃子在,胡尘那得到中华?出自宋·张齐贤《华清宫》诗。原文:当时不是不穷奢,民乐升平少叹嗟。姚宋未亡妃子在,尘埃那得到中华。
张齐贤(942—1014),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西北)人,后徙居洛阳(今属河南省)。中国北宋初期官员。出身寒素,早年曾以布衣之身拦驾,献十策于宋太祖,得到太祖赏识。太平兴国二年(977),张齐贤登进士第,受宋太宗恩遇,任大理评事、通判衡州。太宗攻取北汉后,朝廷议取幽蓟。他建议弭兵省财,使民休息。太平兴国六年(981),任江南西路转运使,改革诸州罪人锢送京师、沿途多受虐待死等数项弊政。太平兴国八年(983),升任签书枢密院事。雍熙三年(986),出知代州,设伏击退来犯辽军。端拱二年(989),为枢密副使。淳化二年(991),升参知政事,旋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淳化四年(993),罢相。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再度拜相,两年后因朝会酒醉失仪再次被免职。后出任泾、原等州军安抚经略使。景德初年,知青州。大中祥符七年(1014)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皇祐四年(1052),追谥“文定”。张齐贤在地方供职多年,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在军事上对辽作战取胜并提出“联蕃制夏”政策,经济上改革钱法,律法上宽简狱讼,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史称其“四践两府、九居八座,晚岁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时罕其比”。有《书录解题》、《洛阳搢绅旧闻记》传于世。
姚宋,唐开元时期宰相姚崇、宋璟的合称。唐玄宗执政时期,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他们俩为开元盛世的形成作出杰出贡献,史学家并称姚崇、宋璟为“姚宋”。
姚崇(651—72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唐玄宗亲政后,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封梁国公。提出《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执政三年,誉为“救时宰相”。以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开元九年(721),去世,终年七十一,追赠太保、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
宋璟(663—737),字广平,邢州南和(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人。唐朝名相。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七世孙。博学多才,擅长文学。考中进士,授上党县尉,累迁至刑部尚书。开元十七年(729),拜尚书右丞相、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公。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五,追赠太尉,谥号文贞。先后历仕武后、唐中宗、唐睿宗、唐殇帝、唐玄宗五朝,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妃子,指杨贵妃。
胡尘,音hú chén,释义:1、胡地的尘沙。宋·释广闻《上秋壑贾丞相》:“力挽天河洗甲兵,争如谈笑净胡尘。”明·梁辰鱼《拟出塞》曲:“有崎岖北污胡尘,哀笳倚拍,家山何处。” 2、胡人兵马扬起的沙尘。喻胡兵的凶焰。南朝·梁·任昉《宣德皇后令》:“拥旄司部,代马不敢南牧;推毂樊邓,胡尘罕尝夕起。”唐·白居易《法曲》:“以乱干和天宝末,明年胡尘犯宫阙。”
僖宗,即唐僖宗李儇(862—888),本名李俨,京兆府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第十九位皇帝(873—888在位),唐懿宗李漼第五子,母为惠安皇后王氏。初封普王,热衷游乐,擅长马球。唐懿宗弥留之际,在宦官田令孜等人拥戴下,成为皇太子,改名李儇。咸通十四年(873),柩前即位,时年12岁。在位期间,权宦田令孜把持朝政,政局日益混乱,引发王仙芝、黄巢起义。长安失落后,逃亡蜀地。期间,调动各镇节度使平定黄巢起义,返回长安。光启年间,经历盐池之争和襄王之乱,身体每况愈下,末年引发节度使割据,唐朝至此分裂,临终传位于弟弟李晔,即唐昭宗。文德元年(888)去世,年仅27岁,追谥“惠圣恭定孝皇帝”,庙号僖宗,安葬于靖陵。
僖宗幸蜀,指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黄巢起义军攻克洛阳,十二月,轻易拿下潼关逼近长安。僖宗君臣束手无策,相对哭泣,宰相卢携因畏惧自杀。田令孜率五百神策军匆忙带领僖宗和少数宗室亲王逃离京城,先逃往山南(汉中),又逃往四川。僖宗成为玄宗之后又一位避难逃往四川的皇帝。不久黄巢进长安,建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而僖宗在四川躲避了整整4年。
地下阿瞒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出自唐·罗隐《帝幸蜀》诗。原文: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阿瞒,曹操的小名。此处属于明显错误,曹操的生卒年远在唐玄宗之前,显然不能言说杨贵妃之事。应该是“阿蛮”,唐玄宗的小名。
杨妃,指杨贵妃。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远走至四川,后不少人指是专宠杨贵妃所致,将其作为“红颜祸水”的范例。
范同叔,无此人。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晏殊(991—1055),字同叔。可能是袁枚记忆错误,将范仲淹的姓与晏殊的字混合到一起了。
吴国若教丞相在,越王空送美人来。未知出处。此处的“丞相”指伍子胥。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伤脚拇趾,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并托伍子胥辅佐少君,封他最高官职,称相国公。前484年,夫差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
《陈宫》,意思是陈朝的宫殿。此诗原名《张丽华·其二》。
若教褒妲逢君子,都是《周南》传里人。出自清·袁枚《张丽华·其二》诗。原文:结绮楼边花怨春,青溪栅上月伤神。可怜褒妲逢君子,都是周南传里人。
附:清·袁枚《张丽华·其一》:景阳门外一声钟,唤起宫娥梦正浓。底事军中书告急,乱堆床下不开封。《小仓山房诗集·卷二》
张丽华(559—589),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妃子。张丽华出身兵家,聪明灵慧,有辩才,而且记忆力很强,因此深得陈后主喜爱,为陈后主生有二子。祯明三年(589),隋朝灭亡陈朝,张丽华因“祸水误国”被长史高颎下令斩杀(一说被杨广下令斩杀)。
褒妲,音bāo dá,亦作“襃妲”,意思是褒姒、妲己的并称。
褒姒,音bāo sì,《史记》作襃姒,《列女传》作褎姒。生卒年不详。姒姓,褒国(今陕西汉中)人,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很是宠爱。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从此周幽王对褒姒更加宠爱,最后竟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姬伯服被杀于骊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掳走,从此下落不明,西周灭亡。
妲己,音dá jǐ,己(妀)姓,字妲,苏氏部落女,有苏国人。有苏氏诸侯之女,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宠妃。前1047年,商纣王发动大军攻打有苏氏部落。有苏部落抵挡不住强大的商军进攻,只得投降,献出牛羊、马匹及美女妲己。妲己支持纣王的暴政、酷刑。牧野溃败后,纣王逃奔至鹿台自焚,妲己亦自缢而死。妲己曾怂恿纣王用炮烙等手段残害宗室大臣和百姓,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后来文艺作品里多以其为妖媚惑主、祸国殃民的坏女人的典型。
《周南》,是《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包括《关雎》等十一首诗,有东周作品,也有西周作品。武王灭商后,地域扩大,为加强统治力量,西周初期周成王时代,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尚书·洛诰》)陕县以东为周公管理,周公居东都洛邑(即成周),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由于采集地域广阔,又不便各自为编,故统称“南”以示南国之诗。
吴王事事都颠倒,未必西施胜六宫。出自唐·陆龟蒙《吴宫怀古》诗。原文: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吴王,指夫差。
六宫,音liù gōng,本义是指古代皇后的寝宫,又以六宫称后妃所居之处。同时,六宫还泛指后妃。《周礼·天官·内宰》中有“以阴礼教六宫”的记载。郑玄解释,皇后寝宫有六,其中一正寝,五燕寝,合起来即六宫。六宫与天子六官相对应(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周礼》: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郑注云:六宫者,前一宫,后五宫也。五者,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凡百二十人。后正位宫闱,体同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知丧祭宾客,女御序王之燕寝。)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贺《贝宫夫人》中的“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所言“六宫”皆指后妃,而不是专指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