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想过去银行上班吗?
最近有关银行职位的话题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线。
前有知乎网友发自肺腑地提问"怎么样顺利地通过银行考试!"
<来自知乎>
<来自知乎>
后有"逃离银行柜台!"这种扣人心弦地呐喊。
继知乎的争论,微博有关"逃离银行、从银行辞职"等超话到目前为止累计已有1亿6000多万的讨论,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呼唤年轻人放弃"金饭碗"?
<来自微博>
<来自微博>
要知道在20世纪80、90年代,银行职员、公务员、教师这三大职业在父母心中并称神圣职业之首。如果哪家儿子是其中一员,那一定是相亲市场的"香饽饽"。
可到了21世纪第2个十年,年轻人纷纷逃离银行,准确来说,逃离银行柜台(因为年轻人刚进银行是要在柜台待几年)。
在银行柜台上班,是什么样的?
今年备受关注的笑果文化公司,在暑假档推出《脱口秀第三季》,这其中杀出了几匹黑马,不仅有已经被人熟知的李雪琴,还有不少新人,包括何广智(爱好搭地铁)、杨蒙恩(耳垂小)、周奇墨(脱口秀OG),其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就是从银行辞职的House。
他不止一次将在银行的经历以段子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助长并无限提高顾客权益,抹杀银行柜员的基本需求。
<源于网络,图侵删>
环境差,纸币粉末"肆虐",容易得慢性鼻炎。
<源于网络,图侵删>
收假币是比生病更严重的事情,收到纸币需要逐张清点,否则会影响成绩评比。
<源于网络,图侵删>
最可怕的是需要在柜台干很长时间,堪称最长"实习期"。
<源于网络,图侵删>
看完有人啼笑皆非,有人哭笑不得。
了解完House的情况,再来看看其他年轻人是不是同样的感受?我们以匿名的方式截取了几个不同的观点:
网友A:"银行转型后全员营销,我性格内向不适合"
吸收存款受移动支付的冲击比较大,银行柜台全员转型做营销,个别柜员因为性格问题而被迫离职。岗位竞争激烈,发展受限,看不到未来。
网友B:"为了拉客户,我喝酒喝到吐"
银行职业开始向销售转型时,免不得会碰上酒桌文化(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银行业务和钱挂钩,不容出错,且业务标准化、流程化,上手以后演变成流水线工作,枯燥且乏味,一旦碰上酒桌文化,很难不让柜员想着"逃离"。
网友C:"年轻人最大的消磨就是在柜台"
小城市业务柜员每天面对的基本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琐碎、细致又容出差错。你的职业找不到成就感,时间一久会产生抵触心理。
<源于网络,图侵删>
网友D:"工资高,福利好,这都是我入行之前的事了"
2000年到2010年是银行的黄金期,发展快、绩效高、工资也高,福利待遇也好,吸引着一大批应届生。而现在随着福利待遇与工作要求的不匹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逃离银行柜员。
原因可能有哪些?
银行业务并不是所谓"金饭碗'描述得那么轻松,逐渐转"营销"的银行业务、营业时间越来越长、要求服务态度越来越好、业绩指标要求越来越高、薪资福利与工作要求的不匹配,还有酒桌文化、领导文化这些都成为了压倒年轻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加上前阵子,银行实习生因"逆反"酒桌文化而被领导扇巴掌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
柜员"实习期"几乎都是以年为单位,每天面对琐碎、细致、不容出差错的银行业务让年轻柜员坐不住了。本来毕业以后是要去金融市场历练的,但实际上职业内容与学历不匹配,实际做的和畅想的不匹配,让年轻人感受到巨幕般的落差,顿觉心灰意冷,干劲磨灭。
可说实话职业前期都很枯燥无聊,有些事情的确是要经过千万遍的磨练,才能接着往下走。有些人是能熬得住,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还去参加考试?
很多年轻人是很盲目地进入银行,奔着"金饭碗"这个名称来的。来了以后发现,营销业务和自己内向性格冲突,幸福指数降低;而更多年轻人开始注重自身的职业体验和感受,一旦发现违背自己的原则和理想,那么自我改变唤醒,会很快寻求转型,一般采取的措施是转行,且大多避免还在同行业发展。
<源于网络,图侵删>
现实是单枪匹马可能不适合在银行工作,除非你有销售口才且适应银行职场文化。不然没有所谓"亲戚"的帮助,那么待在银行的小小柜台一般是三年起步。
我们有一些建议
充分做好良性职业规划,充分了解职业内容和职场文化,了解性格和自我需求,在对自己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探寻适合自己的理想之路,不能一味盲目地追求老一辈心中的理想职业。
人民需求和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对所谓金饭碗的要求也逐年递增,金饭碗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比出来的,放在现在,可能比不上一大批新型职业。而这些闪闪发光的新型职业可能更能满足你的憧憬和野心。
警惕哪些未来可能因为科技发展而重大变革的职业,机器智能化,多少业务被淘汰,要么做不可代替的员工,要么寻找与时俱进的职业。
原地踏步到头来可能被你看不起的职业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