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答: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任何的对错都是暂时的,有范围的。
问:
为什么是暂时的?
答:
严格的说,人类意识的任何产物都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或许存在一个绝对的正确,但我们无法对之进行正确的描述,因为它是绝对正确,而人的意识总是相对正确。这种相对性体现在时间、空间和认知主体上。此时是对的,过去未必是对的;此时是错的,过去未必是错的;此地是对的,彼地未必是对的;彼地是对的,此地未必是对的;于这人是对的,于那人未必是对的;于那人是对的,于这人未必是对的。因此说正确或者准确是暂时的和有限的,它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空间的变化而变化,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
问:
那么人的意识相对正确这点是绝对正确的?
答:
并非是绝对正确,你们若信,它便是正确,若不信,他便是错误。对与错,与其说是逻辑的判断,不如说是一种主观的信仰。当我们信仰科学,那么凡与科学相符的,便是正确的;凡与科学不符的便是错误的。当我们信仰忠孝礼义,那么凡是符合忠孝礼义要求的便是正确的,凡是与忠孝礼义要求不符的便是错误的。当我们信仰某个宗教时,凡与那个宗教要求相符的便是正确的,凡与那个宗教不相符的便是错误的。所谓信仰,便是你做出对错判断的依据。你进行善恶判断所依循的尺寸便是你心中的信仰。
问:
那么宗教裁判所将伽利略判刑也可以是正确的?这个世界上的不公平不公正也可以是正确的?
答:
在那时那地那人是正确,在此时此地于你是错误的。世界上没有普遍的不公正不平等,只有你或者你们的不公正不平等,而你或者你们的不公平不公正,在他,或许就是公平的公正的。被谋杀的人,他的生命没有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这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视角。某些时代,剥夺他人的生命被认为是部分人公平公正的权利,如战争时代。对于某些人,也许是谋杀者,也许极端者,剥夺那个被他们所杀的人生命对他们而言才是公平公正的。当你否定这些人的观念,而将自己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时,对他人而言,也是一种不公平不公正,但倘若被强加者是自愿,又不能说是不公平不公正了。因此没有永恒的标准,也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
问:
如我眼前的柳树,它也是错误的么?
答:
你若相信,它便存在,你若不信,它便不存在。假设你是盲人,有人对你说这儿有一颗柳树,你若信此人,此地便是有了,你若是不信,此地便是无了。也许眼前的这棵树只是镜花水月,其实本来无一物。再比如若有这样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虚幻的蜃景,眼睛所见并非所实,那么这个世界的人便不会因看见而相信眼前的柳树是确实存在的。
问:
也许我的眼睛欺骗了我,但若我触碰得到它,那么它便一定是存在的了,也许它并不是柳树,但必然也是有某物的存在。
答:
无法绝对的肯定,也无法绝对的否定这点,就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而言,相信感官的存在就是确实的存在是生存的必要,也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属性。
问:
什么是感官的存在?什么是确实的存在?
答:
眼前所见,耳朵所听,鼻子所闻,嘴巴所偿,身体所触,感情所觉,这是我们的感觉,当一些特定的感觉与某个符号(其他的一些更简单的感觉)关联,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到其他知觉中,这些特定的感觉便被这个符号定义成了一个存在。这其实便是你我脑中的世界。确实的存在,便是绝对的存在,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你我的感觉之源,也许就是数学公式中的那个世界,也许不是,但绝不可能等同于你我所感知到的世界。
问:
倘若对错不是绝对,那么因果关系的基础便不复存在,爱因斯坦说过“上帝不会掷骰子”,因果关系若不成立,逻辑便会不成立,逻辑不成立,那么科学便不会建立,科学不会建立,你所谓的数学公式的那个世界也不会成立。这怎么解释?
答:
因果关系是感官的存在,逻辑关系并非是绝对正确的。数学推理的过程,是形式变化的过程并不包含因果的关系。为什么有人富有,有人贫穷?为什么有人幸福,有人不幸?为什么人有七情六欲?为什么有这个世界?有什么有你有我?为什么这些疑问?似乎凡所有的问题都有着一些原因。是的,凡是这些都有原因,但是这些原因因你我不同而不同,因过去现在而不同,因信仰不同而不同,因此地彼地而不同。信基督者,世界由上帝创建;信佛陀者,世界由心而生;信科学者,世界由物理和生物演绎而来。爱财者,不幸是无财,幸是有财;爱权者,不幸是无权,幸事有权;爱色者,不幸是无色,幸是有色;爱食者,不幸是无食,幸是有食。可以说,所谓因果,不过是一念。因此因果的基础不是绝对的对错,也不是逻辑的范式。逻辑关系不同于因果关系,因果是信仰,基于主体的信念。逻辑关系与数学推理与其说是因果,不如说是形式的变化。推理“A或B,非A,则B”成立,并非是因果的作用,由前者推出后者,而是“A或B,非A”和“B”是同一事实的语言形式的变化。凡是形式变化而内容不变的,都可通过数学公式进行描述。数学可以让我们脱离形式,直接探索本质。感官的世界或许仅仅是确实世界的形式之一。
问: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答:
你若信,这是真理;你若不信,这只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与一个信仰某个信念的人,讨论对该信念的否定,是不明智的。因为,信仰就像一口井,让你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问:
拥有信仰不对吗?
答:
凡是皆有对错。
问:
它让人看不到这个世界?
答:
生存并不需要看到这个世界。追求不同,需要看到的也不同。
问:
那你的目标什么?
答:
我心焦焦,不知此答。
问:
若没有绝对的对或错,那么该如何定义准确?
答:
科学之所以准确,是因为他在全人类的范围内都内一致,牛顿三定律不论是在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都是适用的;宗教容易被否定,是因为某一宗教往往只有信仰该宗教的人才认为它是正确的;谋杀是错误的,因为除了谋杀者和极端分子之外,其他人都认为这是错误的。某个认知,当认知主体的规模缩小到只有认为该认知是准确的程度的时候,其准确性便具备了绝对准确的特征。
问:
什么是信念?
答:
当某个认知不被主体怀疑时,便是信念。
问:
什么是认知?
答:
你脑海里所呈现的,都可称为认知。
问:
什么是主体?
答:
如人,如一群人,如所有人,也可以是其他存在认知活动的整体,如可能的机器人、高等动物。
问:
前面说认知是脑海里呈现的,但是一群人或者所有人的脑海,这是什么东西?又或者机器人、高等动物的脑海,这又是什么东西?
答: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因为你我都是人,因此你认为我的大脑和你的一样,意识也和你一样,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也许我们仅仅是使用了相同的语言,拥有相同的符号体系,而实际上,我们的意识并不相同。我们不能因自己不能理解而否定其他主体的意识。一群人的认知是这群人所有个人的认知的集合,主体的规模越大,信念越少;主体的规模越小,信念越多。
问:
信念是主体不怀疑的认知,那么信念对于主体而言,其准确性即为100%。但是对于某个主体而言,其准确性如何定义?
答:
认知必然有某个对象,这对象不仅可以是物,也可以事,也可以是关系,也可以是某个过程,也可以是以上所列的对象的部分或者属性。我们对某个对象形成认知,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也可能是怀疑的,可能是信念的。成了信念的,那么对于这个主体而言,其准确性便是100%了。非信念的认知,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主体给出准确性的一个量值。
问:
比如,有人问叶子是绿色的准确性有多少,假如统计后有2%的植物的叶子不是绿色的,那么某个人就可以说叶子是绿色的准确性98%?
答:
并非如此,认知的准确性不同于统计学准确性。叶子是绿色的,这是一个认知,若某个人不敢肯定叶子是不是绿色,认为叶子可能是绿色,也可能不是绿色的,那么这个认知对于这个人的准确性便是小于100%的。叶子是绿色的认知对象是叶子和绿色之间的关系,叶子与绿色之间存在三种关系,一种是所有的叶子都是绿色,一种是部分或者大部分叶子是绿色,一种是所有的叶子都不是绿色。如果一个人毫不怀疑支持第二种,那么第二种就是他的信念,其准确性是100%;如果一个人模棱两可,不确认是哪一种,并且认为可能是相同,那么每个认知的准确性就是三等分33.33%;如果一个人认为第三种一定错误,前两种可能性一样,那么第三种认知的错误性就是100%,准确性就是0%,前两种准确性各位50%。统计学中的准确性是从物体的属性出发,统计不同的颜色出现的频率,然后断定叶子是绿色这个属性的准确性,而认知的准确性是从主体的认知出发,由主体的认知结构决定。
问:
请解释错误性为100%的情况。
答:错误性与准确性相对,错误性为0%,表示准确性为100%,错误性为100%,表示准确性为0%,同一个对象的认知的错误性与准确性之和为1。
问:
计算某个群体对某个认知的准确性时,如何处理一个群体中不持有该认知的人,对这些人而言,该认知不存在,因此也就没有准确性可言?
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再重新考察下何谓认知。认知过程包含认知对象和认知主体,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描述,当这种描述对于认知主体而言是绝对的,唯一的时候,就是认知主体的信念。最基本的认知对象是直接的知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情绪。认知描述即使用更简的知觉关联复杂的知觉,达到知觉唤醒的目的。如我们使用苹果这个声音知觉关联苹果的声香味及形状乃至更多更复杂的知觉,那么苹果就是一个认知,当我们听到苹果这个声音,便可以唤醒对苹果的声香味以及苹果其他属性的知觉。如果是中国人,并且是正常的中国人,那么苹果这个认知的准确性便是100%的,因此苹果是苹果,成了信念,并且是绝对唯一的,没有一个正常的中国人会说苹果是梨,如果有人坚持如此,那么他就会被视为一个非正常的中国人或者非中国人;如果有一群人说苹果是梨,那么持苹果是苹果,苹果是梨的人产生冲突也未必不可能;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说苹果是梨,那么苹果是梨对于中国人就是新的信念,并且梨这个声音关联了原来苹果所关联的所有知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梨还是梨,那么势必导致认知的混乱,人们无法根据梨这个声音唤醒一致的知觉,从而导致梨的认知冲突,进而引起认知的失效。
假设我们对一座山的形状进行认知。注意山的形状并不是这个认知的认知对象,山与各种形状之间的此时的关系才是这个认知的认知对象。当我们身处山之外的时候,我们能很快的不怀疑的确定山的形状,只肯定山与某个形状之间的关系,否定所有山和其他形状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准确性为100%的信念。当我们身处山之内,因视野的有限,各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各不相同,使得我们对山的形状无法进行确定的肯定和否定,导致对山不能形成一个准确性为100%的信念,只形成了一系列的认知。
问:
打断一下,也许山本身就是存在多个形状的?因此也许山的形状就是存在有多个?
答:
认知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推理关系,认知之间的推理所依据的是主体信念。若主体相信山的形状存在多个形状,如你一样,那么这个认知对于你就是100%准确的信念,但是对于怀疑山的形状存在多个形状的人就不是信念了。认知的准确性与事实的准确性无关,只与主体的信念有关,无论是严格的逻辑推理还是主观的臆断,如果主体毫不怀疑,准确性都是100%的,如果主体怀疑,准确性就是低于100%的,因为即使是严格的逻辑推理,当主体怀疑时,这个推理也可被否定。就如宗教中的经书,其准确性必为100%,如果有人怀疑,必定是怀疑者的问题,或者是异端或者是非正常的人。当一个人对永生绝不怀疑时,永生只于这个人便是100%准确的信念,任何人,任何其他的论证无法否定这个人对于永生认知的准确性,除非这个人心生动摇。一定主体范围下的认知准确性与主体范围之外的认知是无关的。
问:
有一个疑问,对于一个认知对象,认知主体对此的描述有多少种?
答:
如果是基本认知对象,理论上可以有无穷多种,因为我们可以选取任意一个简单的知觉关联复杂的知觉,但是一般情况,一个认知群体都会规定群体内的描述一致使得一个主体的知觉可以被另一个主体获得,实现认知的共享。如苹果,汉语使用者规定为“苹果”,英语使用者规定为“apple”,韩语使用者规定为“사과”,不同的群体,规定也不同,但只要了解该群体的规定,就同样可以唤醒复杂的知觉。
问:
那非基本认知对象呢?
答:
非基本认知对象由基本认知对象构成,非基本认知对象包含了人类认知的绝大多数,纷繁复杂,不能一概而论,请具体举例。
问:
如苹果和红色的关系,这类的?
大:
苹果与红色的关系,包含两个基本认知对象:苹果和红色,对应苹果和红色两种知觉。假设某个人在具备基本认知后的认知都来自个人的经验,苹果是一个复杂知觉,包含了形状、色彩乃至味道等一系列的知觉,如果这个人所见到的苹果都是红色的,那么这个人就未关联非红色的苹果,因此这个人的认知描述就是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这个人见到了一个除了颜色,形状味道等其他的知觉与苹果知觉一致的对象后,建立一个苹果与绿色苹果的知觉联系,因此这个人认为部分苹果是非红色的;如果这个人只见过绿色的苹果,那么这个人只建立了苹果与绿色苹果之间的知觉联系,因此这个人认为所有的苹果都是非红色的。这是可数基本认知对象与不可数认知对象构成的认知对象,包含三种认知描述。如地球与圆的关系。存在两种认知描述,地球是圆的,地球不是圆的。火星与河流的关系,火星存在河流,火星不存在河流。这是唯一认知对象与不可数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包含两种认知描述。以上两种是以属性关系为认知对象。
问:
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铁是金属,所以铁能导电,能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这个推理吗?
答:
金属是一个类认知,认知对象是一个复杂认知对象。金属这个声音能唤醒人们的一系列的色彩、硬度、形状等的直接知觉,也可以唤醒人们对于导电性、熔点、分子结构等的认知(复杂知觉),同时也关联了金、银、铁、铜等具体金属的知觉,而金银铁铜等具体金属又关联了各自特有的直接知觉和复杂知觉。当有人告诉你X是金属时,金属的知觉被唤醒,之后有人告诉你X,则金属的知觉也仍然被唤醒,若你见过X,接触过X,则具体的知觉也被唤醒。
问:
金属的知觉是什么?金属有形状、硬度、色彩吗?说金属的硬度很硬,可是铁和金的硬度是不一样的,那么哪一个才是金属的硬度呢?
答:
我非你,不知道金属唤醒了你的哪些知觉,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你若未见过锰,金属是无法唤醒你对锰的知觉,你也同样不具有对锰的知觉,但是为什么又切实的感觉拥有对锰的知觉呢?就我而言,金属有时候唤醒了合金的触觉知觉、铝的白色、使用电线导电等的知道,有时候唤醒了金的颜色、用银戒子做导体的画面的知觉,也就是金属唤醒的是已经历的知觉。知觉不能凭空出现,必定是曾经经历的过的,因此对于从未接触过的锰的知觉,是通过过去金属的知觉组合而成。一个未接触过任何金属的人,金属唤醒的可能是石头的硬度、泥土的颜色等的知觉,他将这些零散的知觉用一个声音符号关联起来,产生了新的认知。再如导电性这个认知,假如将这个认知告诉了一个古代的人,唤醒的可能仅仅是导电性这个声音,而没有知觉的唤醒或者唤醒了一些毫无关系的知觉。因此,类知觉是已有知觉的再组合和对新知觉的预测。新知觉的预测,如我们预测锰也能导电,将导线中的介质换成锰,也能点亮灯泡,当然,这个预测有可能失败。
问:
那么类认知的认知对象是什么?
答:
回顾认知描述,是用简单的知觉唤醒复杂的知觉,这个复杂的知觉就是认知对象,因此类的认知对象便是类的知觉,这个知觉是类下种的知觉的不同部分的组合,也可以只是种的认知知觉。因此通过类可以唤醒种的知觉,用语言表述就是铁是金属,这和苹果是红色的拥有相同的过程,其区别只是金属的认知对象比红色复杂得多。
问:
什么是认知知觉?
答:
再已金属为例,金银铜铁四者,本身就是认知,认知的本质是可唤醒其他知觉的知觉,那么认知本身也是知觉,因此可以成为认知对象,这便是认知知觉。
问:
“所有”是知觉吗?
答:
是
问:
它的知觉对象是什么?
答:
所有、全部、部分、大量、少量以及过去、现在、未来、年、月、日、星期等都属于量认知,量认知包含定性的量认知,如前面所列,也包含定量的量认知,如一二三四。量认知的认知对象是量。
问:
什么是量?
答:
在认识量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一二三四是什么。
问:
他们不是一些列数字吗?
答:
是他,他们是一系列的数字,但是为什么是一二三四,而不是其他的符号呢?假如你未接受过任何计数的训练,也未习得一二三四,于是我叫你数数:do、re、mi、fa,一是do、二是re、三是mi、四是fa,那么你的计数方式便是do、re、mi、fa。因此计数的符号是约定俗成,正如用苹果关联苹果的知觉,一关联了一的知觉,二关联了二的知觉。
问:
那么数字的知觉是什么呢?
答:
数字只有在关联了具体的非数字知觉后才具备实际的意义,否则数字仅仅是认知范畴下的知觉。如我们对一堆木头计数,那么就是一、二、三……,计数完毕,有人问,第五根木头是哪根,那么我们就会去回忆刚刚跟五关联的那颗木头,如果忘记,可能就需要重新计数。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根木头都形成一个具体的知觉,并与某一个数字关联,当我们将注意力移向下一根木头时,计数就加一,我们以为自己在做加法的工作,其实大部分的情况不是,我们仅仅是因为一关联了二的知觉。幼儿在学会加法前就会计数,也是因为父母总是一二三四的教育他们,倘若父母教育他们的是二一三四,那么他们的计数就会是二一三四、然后十二、十一、十三、十四。
问:
那么,数字的认知对象是什么呢?
答:
数字的认知对象不是确定的,而是临时的,我们眼前具体的一堆木头,可能仅仅是路过,数字对他们进行了区分,脱离这些具体的认知对象,数字就是纯粹的认知知觉。量认知的认知对象是具体的类个体。
问:
我们有木头来关联木头的知觉,为什么又需要一二三四来关联一堆木头的知觉?
答:
如苹果、梨、木头这些认知,都是类认知的范畴。类认知关联的是各个种的部分知觉的组合和种的认知知觉。苹果关联了苹果的知觉,但是苹果的知觉到底是什么?今天看到和明天看到的苹果是不一样的,这里的苹果和那里的苹果是不一样,这里有三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一样,都是唯一的。苹果的认知同类认知一样,是各个苹果知觉的组合和各个苹果个体的知觉。苹果这个认知可以让我们可以唤醒苹果的知觉,但是不足以明确指定是哪一个苹果的知觉,正如金属可以让我们唤醒金银铜铁的知觉,但是不足以明确指定是哪一个中金属的知觉,金可以让我们唤醒对金的知觉,但是不足以指定是什么场合那一块金的知觉。量认知的任务就是确定类认知的具体个体,唤醒具体个体的知觉。
问:
在你的观点中,认知必然落实到知觉,认知的本质就是知觉。
答:
严格的说,认知是知觉的关联,单纯的知觉只是知觉,比如随便发出一个声音,不是认知,因为这个声音没有关联任何其他的知觉,倘若这个声音关联到其他的知觉,那么这个声音就是一个认知。
问:
你说脱离了具体的认知对象,数字就是纯粹的认知知觉,那么如果某人发出一个一的声音,而没有关联到任何的知觉的,那么一就不是一个认知了?
答:
如果发出一个一的声音,却没有唤醒任何其他的知觉,那么你认为这个一还有意义吗?由于记忆,以及数字的运算等规则,一这个声音总是可以唤醒某些知觉,因此还是一个认知。思维就是知觉关联的流动以及旧知觉关联破坏和新知觉关联建立的过程。
问:
思维的问题稍后在问。请继续解释“所有”、“部分”。
答:
金属和所有的金属所关联的知觉没有本质区别,苹果和所有的苹果关联的知觉也没有本质区别,“所有”的用处是个体的强化。类关联了类的知觉和类下种或个体的知觉,“所有”的用处使人们的知觉倾向于关联类下种或个体的知觉。但是跟“所有”对立的“部分”却会导致关联的知觉产生变化。
问:
什么变化?
答:
部分的金属和部分的苹果,使人们的知觉开始金属所关联的金银铜铁或者苹果所关联的各个个体开始划分。这种划分是模糊的,金属唤醒了对金属的知觉,如金银铜铁,部分临时关联了如金银的知觉。进一步的描述,如部分的金属可做为货币时,那么这个部分的金属所唤醒的便是金银铜的知觉并关联了货币的知觉,而铁铝锰等其他的金属的知觉则被抑制,这是一个使用金银铜为货币的人,如果是只是用金为货币的人,那么部分的金属可做为货币,关联的只是金这种金属,如果是一个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可能仍然是关联了一些并不确切的部分的金属。最后一种情况,那个人可能开始思考,金属唤醒了各种金属的知觉,货币唤醒了货币的知觉,货币的知觉唤醒硬币的知觉,硬币唤醒的知觉中包含了一枚金硬币的知觉,金硬币的知觉包含了金的知觉,金属的知觉包含了金的知觉,于是这两个知觉开始组合,于是金可以做为硬币这个新的认知就出现了。如果是一个从未见过硬币的人,货币无法唤醒金属的知觉,于是这个人给予了否定,不存在可做为货币的金属,一个使用硬币的人,但是不知道硬币材料的人,则更难获得金是可做为货币的结论。这也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回答的很快,有的人回答的很慢甚至回答不了的原因。我的讨论基于货币的知觉是流通的纸币和硬币,如果有人关于货币的知觉是贝壳,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不同的。这是一个简单的思维过程,但也阐明了思维的本质是一个认知和知觉之间的唤醒链,而后建立新的认知,即建立某个更简符号到复杂知觉之间的关联。
问:
继续解释三段论?
答:
所有的金属都有导电性,建立了一个金属到导电性的知觉或者认知知觉的连接,同时建立了金属下所有的种到导电性的连接,只是此时第二种连接是间接的,间接的意思是具体的如铁的导电性的知觉是通过金属为中介建立连接的。铁是金属,唤醒了铁的知觉,同时唤醒了金属的知觉,此时铁和导电性建立知觉连接,铁有导电性这个认知建立。“所有”在此处的用处是将知觉导向每一个种的知觉,并排除部分的可能。
问:
你的意思三段论推理是知觉连接建立的过程?
答:
是的,推理也是思维。逻辑和推理是正确的知觉连接建立的方式。
问:
这与正确的相对性矛盾。
答:
不矛盾,逻辑和推理的正确也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也是依赖于主体的信念。
问:
那么,继续讨论量认知,长度、重量这些量认知的认知对象是什么?
答:
量认知的认知对象是具体的类个体。长度、重量这些度量的认知对象同样是具体的类个体。如两块木条,我们需要使用长度这个认知进行区分,那么长度的认知对象便是这个木条的视觉知觉。为什么是视觉知觉,因为长度的不同可以由视觉知觉区分。如果视觉知觉一致,那么长度便是相等的,视觉知觉不一致,长度便是不相等的。同样,重量的认知对象是具体的个体的压觉。
问:
那么度量的单位是认知吗?他们的认知对象是什么?
答:
单位也是量认知。是对无法直接通过知觉进行计数的个体进行计数的工具。比如两块木条,其中一块的长度正好等于另一块的两倍。那么,假设短的木块的长度是1,则长的那块的长度就是2。这种精确计数的来源我们已不可考,但是必然有老师告诉这么这么一个认知的方式,使用一个标准的知觉对其他知觉进行计数。每个人都有一个米的知觉,虽然没有尺子,我们无法精确的确定1米是多长,但是,我们必定关联了一个知觉,当有人问1米是多长时,这个知觉便显现出来。因此,单位的认知对象,如米便是你做为标准的那柄尺子或者某物,千克也是如此。
问:
可是,我并没有千米、立方米这些单位的知觉,你问我千米是多长,立方米是多大,我会回答不知道。
答:
需要强化一下认知对象的概念,认知对象并非指所认知的东西。如金属的认知对象并非金属,苹果的认知对象并非是苹果。如果金属是认知对象,苹果是认知对象,那意味着认知是认知对象,这个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强调的是金属和苹果是认知,而认知对象是它们所关联的知觉。每个人关于苹果的知觉不完全相同,关于金属的知觉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关于苹果和金属的认知也是不完全相同。不仅仅直接的感官知觉可以做为认知对象,认知知觉也可以作为认知对象。千米,关联了单位这个认知知觉,也关联距离这个认知知觉,有些人可能还关联了车速这个认知知觉。那么关于千米的认知对象便是这些知觉。
问:
假如,每个人关于苹果的知觉都不相同,那么苹果这个认知还有什么意义呢?
答:
如买苹果的过程,苹果唤醒的买卖双发的知觉是基本一致的,即除了眼前的苹果的视觉知觉,还包含了诸如价格重量等知觉。如果是讨论苹果的历史意义,那么卖菜的大妈可能一头雾水,然后唤醒了以前吃过的苹果的知觉,而一个物理学家唤醒了牛顿的苹果的知觉,一个历史学习唤醒了特洛伊的金苹果的知觉。如果认知主体唤醒的知觉是相容的,可能互相学习,建立新的知觉关联,丰富了苹果的认知,但是如果是互斥的,就可能导致认知冲突。
问:
之前的回答提到了苹果和梨的认知冲突,那么认知冲突是什么呢?
答:
如在同一时刻,如某件衣服的颜色和蓝色的关系,有人认为是肯定的,有人认为是否定的,肯定的人在对这件衣服产生了蓝色的知觉,否定的人对这个件衣服产生了其他颜色的知觉,两者的认知对象一致,但是认知不一致,这便是认知冲突。苹果关了苹果的知觉,梨关联了梨的知觉,如果梨关联了梨的知觉,也关联了苹果的知觉,而这个两个知觉间存在互斥,因此也导致认知冲突。前者认知对象相同,认知互斥,后者是认知相同但是认知对象互斥。
问:
为什么梨不能是苹果,苹果不能是梨,既然是认知知觉的关联,那么认知X关联苹果和梨的知觉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答:
的确没有什么不妥,比如我最爱吃的水果,可能就关联了苹果和梨的知觉,山东盛产的水果,可能也关联了苹果和梨的知觉。
问:
它们唤醒的并非是苹果的知觉,而是通过苹果的认知知觉,再唤醒苹果的知觉,我所指的是,通过X既可以唤醒苹果和梨的知觉的并集。
答:
仍旧是没有什么不妥,如果某个群体下的所有人都可以通过X唤醒苹果和梨的知觉的并集,那么X在该群体下便是一个准确性达到100%的认知,但是如果只有一个人是如此认知的,那么这个认知仅对那个人而言有100%的准确性,对于其他人而言则是不准确的,那么这个认知的群体准确性是极低的,准确性可能极接近于0。不过若你拥有力量,使得群体中的其他个人也可以通过X唤醒苹果和梨的知觉的并集,那么这个认知的准确性可能不至于那么低,甚至达到100%的准确性,如这是群体中最权威的认知主体。
问:
既然这是允许,为什么还存在认知相同但是认知对象互斥认知冲突?
答:
认知冲突并非错误,认知相同但是认知对象互斥的认知冲突的本质是信念冲突,苹果是苹果,梨是梨这是信念,信念的准确性是100%的。苹果和梨的认知描述存在三种,所有的苹果是梨,部分的苹果是梨,所有的苹果都不是梨,对于汉语使用者而言,所有的苹果都不是梨是100%准确的信念,其他的认知描述的准确率就是0%,即是错误的。因此,如果存在一个认知主体以所有的苹果是梨为信念,那么这个认知与群体的认知是相冲突的。不同的群体和个体的对不同的认知冲突的解决是不同的。这个之后再详而论之。认知对象相同,认知不同的认知冲突本质同样也是信念冲突,如衣服颜色的知觉,主体A的认知是蓝色,并以此为信念;主体B的认知是不是蓝色,并以此为信念,则主体A和主体B的关于这件衣服和蓝色的认知存在着认知冲突。认知冲突的前提是信念,如果并非信念,则主体对认知是存在怀疑的,因而不被认为是冲突。
问:
回到之前的问题,既然千米的认知是知觉的关联,所有的认知都是知觉的关联,为什么称千米为量认知?上文提到,米、克等这些度量单位都有对应的长度知觉或者重量知觉,比如米可能是一把尺子或者某种你过去所知觉的某物的长度,并以此作为认知对象,那么为什么这些单位需要这种知觉作为认知对象才能定义为量认知呢?
答:
这里需要到一个概念,认知的知觉集合。认知的知觉集合是认知主体的关于一个认知所关联的所有知觉,如果认知主体包含多个个体,则为各个认知个体的关于该认知所关联的知觉的并集。那么对于通过学习获得米这个认知的人可能确实没有长度的知觉,但是在这个人所处的群体的知觉集合必然包含长度的知觉。因此,度量单位对于认知个体可能没有度量的知觉,但是对于群体必然有度量的知觉。千米亦是如此。如果千米在群体不关联任何的长度知觉,那么千米这个单位便失去了意义。
问:
群体的认知知觉是个体的认知知觉的集合,那意味着群体的认知知觉与个体的认知知觉并不一致,意味着群体的认知对象与个体的认知对象不相同,认知对象不同的认知是可能是相同的认知吗?
答:
一个群体下,各个个体关于某个认知的知觉集合是该认知的实际知觉对象;各个个体关于某个认知的知觉集合的并集是该认知的群体信念。群体信念是没有个性的,任何个体的知觉在群体中的准确性都是低于100%的,因此群体信念往往显得冷酷无情,群体信念的典型如语言、法律、体制等,都是个性无关的东西。认知的认知对象随认知主体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准确性依赖于认知主体的根本原因。认知没有相同只说,两个人之间看似相同的认知,也仅仅是看似而已,不存在两个认知对象完全一致的认知主体。
问:
量认知中还有包含了时间认知,时间认知的认知对象是什么呢?
答:
时间的认知知觉中最基本的是年月日时分秒的认知。白天黑夜的知觉是天直接的认知对象,四季变化是年和季节直接的认知对象,月的阴晴圆缺是月的直接认知对象,这些是可以直接知觉的时间认知对象。时分秒是不可以直接知觉的,时分秒区分的动机来源,不是我们考虑的范围,时分秒的认知对象同单位认知是基本一致的,即在群体范围内必然存在直接的知觉对象,个体间可能仅仅存在认知知觉,同样时间可能关联了很多其他的认知知觉。时间认知也具有量认知的特征,年月日时特殊,时分秒的认知对象是具体的知觉。某物在某个时刻的知觉,包含了时间的认知,是某物这个类认知下的一个具体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