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留滞于空气中;死神,徘徊在角落里。死去的,不愿离开;活着的,渴望死去。最明智的,被当成疯子;最善良的,被当做毒妇;最没能力的去爱却被爱包围。同一个名字的同一个命运,无始无终地轮回,最美的天使去到天空,神奇的羊皮卷摇曳在风中,一个世纪的存在,却不留记忆地覆灭。百年昌盛,却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在这部巨作中,描写了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记述了哥伦比亚爆发过的十几次内战,使得数十万人丧生。书中大量描述这个史实,并在赋予其主人公传奇色彩故事中表现出来。政客的虚伪,统治者的残暴,人民的无知等都在此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
生动细腻的笔触,一笔一划刻画了多角度性格的众多人物,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家族孤独的状态。在家族中,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他们几乎没有情感上的交流,缺乏相互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尽管在这个大家族里,有许多人都在为打破孤独努力探索,但可悲的是他们的力量都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点,最后的最后,还是失败。活在这里的人们,都被这种孤独浸入骨髓,弥漫笼罩在整个布思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深深地渗入了他们狭隘的思想里,同时也成为了阻碍民族及国家前进的沉重的包袱。
一百年的孤独,一百年的命运。书中充斥着孤独感,作家感怀念之,希望拉丁美洲的百姓齐心协力,摆脱孤独。当然,这个古老蕴藉的家族也曾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反抗,他们畏惧过,退缩过,但他们还是勇敢的冲破束缚,期望融入这个新文明世界。但残暴的外来文化以一种侵略性的态度将他们吃干抹净!于是,最终,他们不得不以一种孤独而孤独的姿态苟延残喘地在这个世界飘摇着继续着“百年孤独”。
历史越是发展,文明越是进步,人类对自己的认识也更加明晰,每个人就越急切地想知道自身的秘密,这种使人心绪不宁的困惑与日俱增,可是更值得悲戚的是我们根本无法正确看清自己。在《百年孤独》里有这样一句话:“就像羊皮纸手稿是一张写满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密码,一旦当人类彻底认清了自己,读懂了这张带有寓言色彩的的手稿,人类也就会毁灭了自己。就像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们一样,在一阵飓风中,永远消失在这个尘世中了。
现代社会的发展,究竟也只是经济的发展,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与日俱减,越来越冷漠。人们每天行走匆忙,穿梭在城市的灯红酒绿间。同时,我们每个人也是孤独的,就像“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佩戴着它。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但生存却又离不开孤独。这种孤独带有一定的矛盾性。”而现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手机走进了我们的日常,曾在网上报道过,现在的家庭在一起吃饭时,都只看着自己的手机,一顿饭下来,根本说不上几句话。吃完了,微笑点头离开。而感情却淡了。这样冷漠的局面是社会发展所趋,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人类的悲哀。
“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马尔克思在《百年孤独》中写的。仔细想来,马尔克思说的针针见血。极具讽刺意味地口吻,将我们的生活透明化。
我们的世界怎么了?
也许当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已成了阶下囚。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所以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我们用大脑和双手创造了一切,我们的手伸向太空,而我们的思想早已探求到银河系以外了,故而人是如此神圣而又强大的动物却被逼得只能缩在城市的小匣子里,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两侧,看不到太阳,忍受着孤独的侵蚀。
虽然,从理论上讲,人类的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成长、相爱亦或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如影随形存于生命一;可从情感上来讲,我们有七情六欲,我们痛了会哭,开心会笑,遇事也能冷静分析。在自然灾祸面前,我们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我们人是有血有肉的。我们即使冷漠,但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是掩盖不住的。所以,我们还是比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们要幸运得多,我们不会用围城来埋葬自己,至少在死神面前,我们大多数人能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共同对外!那一刻,春暖花开,世界仍然如斯美好!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但这就是我们质朴纯正的生活的模样,既然这是不能逃避的,那么又何必庸人自扰之,何不坦坦荡荡,直面孤独,正视孤独,坚守本心,不忘初心,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世界这么美好!
我们孤独却不孤独 我们勇敢而强韧。我们是新新人类,我们有挺拔的脊梁,强健的身躯,我们不会有下一个百年孤独!我们—为了自己而战,永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