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上写着“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去过一次精神病医院,但是扑了个空,刚好他们有集体活动外出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从来没有见过所谓的精神病人,对于他们,更多的是好奇。这本书以对话的形式开展,其实我在读的时候觉得有些可能真的没有精神病,只是他们看待事物、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与一般的人有些不同罢了。
从我的角度,我将本书中的精神病人分为三类:一类是真的有问题的,在行为上产生了对他人的伤害、造成对社会的危害,比如盗尸者和死亡周刊;有一类是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但是不具有危害性,比如那个把自己当做蘑菇的患者;有一类则是能够以理性而缜密的分析来阐释一些比较生僻而高深的问题的人,比如那个研究玛雅文化的。这三大分类不过是一种大致上的划分,但是对于书中的个别案例可能并不适用。
读整本书的整体感受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一开始是新奇,觉得书中所记载的精神病人的行为和现实中见到的完全不一样,而且因为是书中所在,对于我来说其实是一个近乎虚拟的存在,也权当故事看罢了,只是读着的时候不会觉得惊讶,自然而然就接受了书中那些奇怪的人,毕竟存在即合理,与个人的经历多少都有些关系吧;第二个阶段是渐渐读进去了,置身于作者书中所描述的场景,然后就觉得那些事情就像发生在周围一样,尤其是当看死亡周刊那一篇的时候,楼下响起女人的哭声而他人又都表明自己没有听到的时候,我开始害怕了,比当时看《刺青杀人事件》还觉得恐慌;可是即使害怕,我还是很想继续看下去,主要在于里面的内容对于我来说很有吸引力,慢慢地快看完的时候,人仿佛也从书中出来了,倒是一点儿都不觉得害怕了,只是有些怀疑一些案例的真实性,毕竟那对我来说是个完全没有接触过甚至也没想过要接触的世界,多少有些奇幻。
其中有几个案例让我觉得印象深刻,“三只小猪”那位是个三重人格分裂的。其实还算好吧,我一直都觉得每个人肯定都存在不一样的很多面,其中有几个面可能会因为生活环境的缘故以更高的频率出现,而一般不常用的状态则安静地存在着,这个案例中的人物是有三个面特别突出,我不知道是不是当事人的刻意强调和加强,导致这三个面发展为三个近乎独立的个体。我没有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能是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随意揣测。按理说,有很多不同性格面的人是很正常的,因为面对不同的情境、不同性格的人,人会作出相应的应激反应,那种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无动于衷的人大概才是有点问题的?
“角度问题”讲述了一个人从儿童视角出发去解读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小王子》直到现在都受到热捧,大概大人们的世界和小孩子的世界总是不同的,因为阅历的缘故,认识世界的角度不一样。小孩子可能看得更表面一些,大人则挖掘得更深一些;小孩子全凭喜好,大人从大局出发;很多时候小朋友在没有相关认知积累的基础之上去看待一个东西,因而会有各种各样的质疑,而在大人已有的认知中,这个东西就是这样的,是习以为常的,根本不需要去寻思为什么,因而他们也说不出原因,于是便把已有认知搬过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孤独的守望者”,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于孤独这个词会很感兴趣,并且觉得这是个体或者群体的常态,说是一种精神状态也好,一种存在状态也好,反正我就是那么认为的。这个案例中的主人公的孤独感找不到产生的源头。按照我的理解,《百年孤独》那种孤独是一个群体的孤独,并且是血脉相承的;零余人则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所在,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定的积累,这种孤独是很焦躁的,知道点什么又不知道是什么;还有一种是完全是无意义的寂寞与孤独,无病呻吟。我觉得王国维的三重境界在很多时候都讲得通,在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人家告诉你这个东西是这样的,你就觉得是这样了;等到有了一定的积累,加入了自己的主观理解,发现其实不是他们说的那样的;最后才明白,就是那样的,不过如此罢了。
书中有很多案例中的主人公是有异能的,我没有异能,所以说不出是什么感受。但是妄加揣测一番,大概是某项技能更加灵敏,灵敏到变态的程度吧。假设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自己的天赋,当他把这种天赋发挥到逆天的状态,大概就是异能了。
本书的作者是以一个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精神病人的,甚至我隐隐觉得,他认为精神病人这种状态才是最好的状态(那种伤害人的除外),常人反而是没有把一些才能充分发挥。按照我的认知,我是觉得大家都差不多啦,只是精神病人在某些方面太偏执,而且这种偏执为少数人所有,因而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来看,他们便是不正常的了。这本书读下来,我的感觉是,精神病人在某些方面比一般人有更高的警觉性或者说是灵敏度,他们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解读世界的视角;他们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某一个感官,因而那种感觉被放大到极致。其实我觉得,从事文学和艺术的人,在一般人看来,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正常吧,因为他们的解读对象可以说是非常抽象的,因而很多时候需要他们有极细腻的感受力,这样才能体会到一般人体会不到的美,并且用他们的方式把这种美展现出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精神病人是非常幸福的,他们大多数有极其丰富的世界,当一般人被周围的东西搅乱了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他们的王国里终究有一个不灭的灯塔指引着,即使不被他人理解,也会觉得安心而满足。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形形色色。精神病人是世界的一份子,一般人是世界的一份子;世俗中人是一份子,修行之人是一份子。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你的一日三餐是他一整天不知疲倦地盯着石头看;他的素食白开水等同于你的大鱼大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总有那么一群人是世界上的大多数,很多时候的评判标准正是从大多数的立场出发的,可有时候这种标准未必就不显得野蛮而粗暴。只要没有造成伤害,无论怎样的生存状态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大多数人是读书娶妻生子的生活轨迹,可也终究有人喜欢寡居研究、粗茶淡饭,总不能因为相异就鄙视吧,没有谁比谁高贵也没有谁对谁错,爱怎么活不过是各人各自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