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收拾老房子快有10天了,现在也进入到了尾声,今天他又叫我过去拿一些清理出来的旧物,我们又有一次短暂的交流。
父亲一直在抱怨,他那囤了40多年的近一吨重的书籍,最后只能按照废纸卖掉,十分可惜。
的确,这么多书,很多都是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或是绝版书,实在没有太好的方法一一筛选。
一来,没时间去做这样细致地整理,
二来,是没有太多物理空间再囤放。
的确感觉很是遗憾,有无奈,也有可惜。但还是要快速放下情感上的难舍,需要一些理性的思考来协助。
那就用“数据加工金字塔”来帮忙一下吧!
周末的时候,我们都见识过那堆成山一样的书放在40平的客厅里,把空间填的满满的样子,那时候,我感受到的就是一堆一堆的“数据”,成山的数据,一点价值都没有。
经过挑选出来的一些书籍,可能是承载了一些知识,但更多的是选择的智慧,选择了那些对自己来说,最珍贵,代表了自己想要去延续的意义。
因为这次整理的时间太短暂了,只有10天时间,所以,从数据到智慧之间,其实还有2个中间过程,都被压缩掉了,这两层就是信息和知识。
这些书产生于不同时间,从70年代到90年代为主,所以也带着那个时代的信息,和时代特色。但很多书的内容是重复的,比如《唐诗宋词》《儿童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等,这些内容,现在随便在网上一搜,都能找到相关的信息,所以,这类书籍,就可以直接清理掉,当然如果其中有一些被赋予了意义,就变成为了智慧。
例如,大宝,从旧书堆里,选了几本七十年代的《毛选》、还收了我母亲当年订阅的《译林》杂志,和我当年订阅的《儿童文学》。没想到这00后的孩子,还能发现这类书籍的价值,让我看到了新时代孩子的价值观,竟然和50年代的人们很接近。
在整理的过程中,知识类的书籍,是被扔掉最多的。比如我父亲的哪些工作资料的书籍,核物理方面的专业书籍,因为脱离了工作的场景,这些书籍就没有意义,也不再更新了,所以也只是一些过气的知识信息。
这和我们当下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一样,大量的知识,不论是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还是成年后在工作中需要应对工作学习的知识,绝大多数,都将被时间和应用场景所遗弃。只有从这些知识里,总结提炼的精华,并且能为己所用的内容,才能成为智慧,其他的都将成为知识碎片,渐渐遗忘。
想清楚这些事实,也就没有那么多焦虑了!那些用不上,自己驾驭不了的知识,何必为它们的存在而烦恼呢?朋友圈的各种新知,对我来说,只要能在需要的时候,检索到,就足够了。
所以,看着眼前的这些书籍,我更清楚地体会到:
1、未经加工的数据,无需留恋;
2、没有赋予意义的信息,毫无价值;
3、知识要用才有价值,旧知识就让它们随风而去;
4、一定要珍惜那些,用心筛选,并带着深刻意义、个人品味,甄选出来的智慧,这才是值得好好保护,反复品味的果实,要让智慧散发光彩,才能蓬荜生辉。
附上一张“深度学习示意图”,这是不是很像现在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趋势?
从最开始,单点信息都能赚钱,到开始变成有主题才能卖钱,再到用一个知识体系来卖钱,而最终要变成教练式学习:形成学习路径,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