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脑中都有一张经验编织的大网,心理学将其称之为图式,当我们遇到一个新事件时,大脑自动完成图式的搜索与匹配,对号入座采取行动。
这种模式虽然能帮我们快速应对突发事件,但有时候放弃大脑自动匹配的第一模型,也能带来意外的收获,比如今天的故事。。。。。。
年末的出差总是让人有些焦躁,我心不在焉地在地铁站等车,脑子里全是过年的各种杂事。
就在这时,我的后脑突然被人拍了一下,当我扭过头时看到的是两张不同表情的脸:小婴儿稚嫩的笑脸,以及成年男子皱着眉头抱歉的脸。这个男子大概是孩子的爸爸,他一把抓住孩子的手,轻轻地说:“怎么可以打人!”然后扭头歉意地对我笑笑,“对不起啊~”这时孩子身边的老人也在嘀咕:“不要总是打人啊。”
宝宝的笑容有些滞住了,小手有点不知往哪里放。对于有个两岁男孩的我来说,这个场景太熟悉了,我马上拿出平时对娃的专用奶音:“你好,你是不是想摸摸阿姨呀?没事,我们来握个手吧~”一下子,宝宝和爸爸都放松了下来。
显然,对于“宝宝的伸手拍人”这个行为,我和年轻爸爸经由不同的图式产生了不同的社会认知,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行为反应。
然而,一切还没完。当我觉得完美处理了这个意外,重新进入等车状态的时候,肩膀又被拍了一下,回头一看,还是这个小宝宝。也许是被娃训练出了耐心,我再次笑着和他说了几句,奇怪的是宝宝看到我回头,迅速把脸埋进了爸爸肩膀,根本不看我。
不看我也没事,我继续等车呗,可是当我刚转回去没多久,脑袋又被拍了一下。不用说又是这个宝宝,而当我回过头去一切又重复了一遍,他依然不看我。这时宝宝爸爸脸上的尴尬又回来了,再次开始道歉,大概觉得宝宝有点得寸进尺。
我觉得有点奇怪,因为宝宝眼睛里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光芒,那绝不是“我就要拍你一下”的表情。这时,宝宝突然又把头从爸爸肩膀上抬了起来,朝我咧嘴一笑,然后又迅速埋了回去,埋了不到两秒又抬头冲我笑,嘴里还发出“咦~”的声音。
突然,仿佛有一道光照进我脑海,这样的动作和表情其实我是见过的。
“宝宝,你是不是想和阿姨躲猫猫呀?”
“啊~” 宝宝笑得眯起了眼睛,脑袋又飞快地扭了回去,他爸爸也恍然大悟,忙不迭地说:“对对,最近总在家里玩这个。”
哈哈,这个年纪的宝宝就是这么玩躲猫猫的嘛,以为自己看不见了就是藏好了,多么可爱的“藏头不藏腚”式的自我中心呀!
之后,我和他一路玩到了了栎社机场,原本枯燥的旅途成了我今天最美好的时光。
所以,当一个经验一个图式不灵的时候,不要让大脑放弃搜索,也许会有其他的图式可以匹配,如果没有不妨试着创造新的图式,美好或许就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