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云五的小卡片
王云五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超级学霸。
他从小家里很穷,还体弱多病,11岁时才开始上学,16岁初步辍学,但在他24岁时,居然受命担任总统府秘书及教育司科长,又兼任大学教授!之后还进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所所长、总经理等职。
这个学霸先生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时候,特别提倡制作卡片。
他所说的精读的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制作卡片。
他说:
我平时读书所得要点,辄就其原有标题或自拟标题,一分记于小卡片上,附注书名与其所见页数。
这些卡片各按标题的顺序排列,如此则许多书籍中同样标题的资料,都借卡片的作用而连串起来。
以后随时有需参考,只须一检卡片,则凡经涉猎过的资料毫无遗漏。日积月累,这卡片多至数万张,无异构成一种最完备而切于实用的百科全书了。
2. 李敖的大剪刀
你没看错,上图是李敖的书房。
有人问李敖先生,你是如何看书的啊?
你读那么多书,怎么记住那么多内容的呢?
他很臭屁地回答说:
“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
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
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
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
那背面有用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整理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分类留存。
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3.李叫兽的死磕
又是做卡片,又是五马分尸。
这些大佬都是把书当作甘蔗来看——榨汁才是他们的目的。
后来在拆书帮的社群学习的时候,帮主赵周的RIA便签读书法,依然是这个逻辑!
一本书只去我感兴趣,我觉得有用的内容:概念和片段就可以了。
你想想,一本书读完,你是觉得对读完一本书这个结果有成就感呢,还是将一个概念理解清楚。
什么叫理解清楚呢?大概有三点:
- 知道怎么来的
- 自己能找出一些现实中的例子来佐证它
- 然后还知道怎么用
这个理解的步骤这个还不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
这是李叫兽在《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中提到的学习方法:
我在看书的时候,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停下来去寻找联系——看看有什么其他的现象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
比如我在一本讲神经心理学的书籍中偶然看到这样一句话:
“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这句话如此之简单,任何人看完、学习完甚至把它背得滚瓜烂熟都不会超过5秒钟。
但是我却学了很多个小时。
我问自己:
“我遇到的那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呢?”如果不找出至少5个现象我是不会罢休的。
. 我的实践-概念卡片雏形
结合这些大神们的观点,我一直在想如何把这些概念整合起来。
做纸质卡片太麻烦,剪书太有钱太任性,我有什么?
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让我随时随地收集卡片呢?
但是我有印象笔记啊!
于是我尝试在印象笔记中建立自己的知识卡片库。
最开始的概念卡片,只是从公众号文章或者书上去收集文字片段和图片。
有一次在广州听知乎认知类写作大v的分享,他说他也在印象笔记做这样的概念收集。只不过他关注的是概念收集,另外他做每个卡片下面会做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标注用处。也就是说他会标注这个故事适合用在哪些情境,这样卡片和自己的记忆就产生了双向链接。
太酷了对不对,不断吸收大神们的经验,化为己有,这才是我知识管理学习者的内功心法啊。
最后,第一个知识概念卡片的模版我设计出来了:
虽然很直男的配色,但很简单对不对?
我自己尝试用这个模版做了一个练习。
比如,我想搞清楚什么叫做复利。
写在最后
今天早上读到一个词叫理性之非理性。
也就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都是很理性的做计划的,但是行动的时候往往又很不理性。
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不理性带来的错误成本太低了。
比如我们都知道阅读很重要,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一有时间不会选择阅读呢?
因为他觉得就算我不读书,我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啊,至少眼下我看不到。
所以快速读完一本书和搞清楚一个概念,也许后者话费的时间更久(我做复利这个概念卡片的时候,花了一个多小时)。
但因为非理性选择的成本低,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是忍不住去快速读完一本书,而不是深度研究一个概念。
那怎么样让我们阅读的时候能够保持理性呢?
清单,用待完成的清单提示自己,你丫看完了就牛逼了?你看,你除了知道这个概念是什么,其他的关于它的原理,它对不对,它怎样用于你的生活和工作,你一无所知啊朋友!
我是小六,希望今天的工具你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