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团长杀人事件》是《1Q84》以来,村上春树暌违7年再次推出的多卷本长篇小说。
该书初版发行量原定为100万册(上下部各50万册)但由于预售火爆,所以发行前临时增印了30万册。
其中第一部增加至70万册,第二部60万册。
展现出相当高的市场期待。
因为此书的火爆,所以村上在书中的一段话也引起了日本右翼的不满和部分民众的舆论威胁。
书中明确写到:
日本军队在南京实施大屠杀,关于准确的被害人数,虽然具体细节在历史学家中也有争议,但无论如何,将大量市民卷入战争并杀害的事实是无可否认的……
有说法称中国人死亡人数为40万人,也有人说10万人,但40万和10万又有什么区别呢?
于是日本的右翼们坐不住了,百田尚树在社交媒体上吠道:
村上春树是想在中国卖书还是想在中国的支援下拿诺贝尔奖?还是单纯的傻瓜?中国为了在国际上宣扬“日本著名的大作家都承认南京大屠杀”这件事,说不定会帮助村上春树取得诺贝尔奖呢。
还有元谷外志雄,也就是之前APA那个在酒店房间放置否认大屠杀书籍的渣渣,也在右翼学校的例会上发表演讲称:
村上春树书里之所以写着“南京大屠杀死了40万人”是为了得到诺贝尔和平奖而讨好中国人。
他在书里可能是出于服务精神,把“10万人”这个数字,写成了“30万、40万”。
懒得骂它们,因为我只骂人。
当我看到这条新闻时,一种作为小老头书迷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村上春树和宫崎骏,都是一直没令人失望的日本友人。
大多数人可能看他的第一本书都是《挪威的森林》,反正我是。
当时年龄尚小,这本“小黄书”看得人脸红心跳。
但若是只看得到情爱的开放,大概对村上有些不公了。
他成长于五六十年代,喜爱西方文学,因此其作品风格都深受现当代欧美作家的影响,没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读起来也是基调轻盈又不乏令人思考的沉静。
在二战后日本文学反思战争,经历社会巨变阵痛的文学背景下,他的文字在一定程度对应了日本人的生存状况和个人的内心世界。
也正是因为这种对应唤起人们的共鸣,令人们持续不断地被村上的文字感动着。
所以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及中国都很受欢迎是既定事件。
但让真正我们认识并喜爱上这个作家,就不得不说中国作家、翻译家林少华先生功不可没。
最早在《奇鸟行状录》中,村上通过正面描写日本关东军在亚洲大陆暴虐的罪行及对侵华战争的反思,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完整的历史记忆。
虽然小说中对于中国的情况一笔带过,但不能否认,村上的态度是反战的,对于日本军国主义是绝对抵触的。
不论是在《海边的卡夫卡》里父亲的变态黑暗;还是《且听风吟》里讽刺鼠父亲发战争财的情节;《寻羊冒险记》里一系列含有政治隐喻的小说。
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小说中父亲基本上没有出场机会,或被他写到死,或被他赋予幽暗的反面形象。
究其原因,原来他的父亲是侵华日军,所以他自小与父亲关系并不好。
对父亲的形象,他一直是逃避的,所以连带着对日本军方、政客及右翼的态度都十分抵触。
所以换句话说也许他是理解那段历史的,对于中国的感情特殊也来源于对父亲的情绪。
我们初高中时都做过一个阅读理解题目,文章是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里面写到:
我们总是自诩为文明人,而把东方的中国谓之野蛮。
可是我的上尉,您看看文明人对野蛮人都做了些什么?
把东方的夏宫付之一炬,然后两个强盗手挽着手,带着珍宝回到欧洲。
他们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会有一道题目是让我们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谈谈蕴含在其中的感情。
如果画错会被老师严厉的批评,所以我印象深刻,但奇怪的是几乎没有人画错。
不知道多少人因为这篇阅读理解把雨果奉为自己最喜爱的作家,这种情感是曾经所遭受的伤害被人承认及道歉的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的情感。
一百多年前,雨果痛斥英法强盗焚火烧圆明园的文字使他遭受许多非议和不公,但一百多年过去了,若是人们提起法兰西文学,首先想起的名字还是:Victor Hugo
村上以前就说过日本该向侵略过的国家道歉,如今因一段写出日本大屠杀真相的文字又遭污蔑诋毁。
很想说历史是公正的,文人的傲骨也不会因此淹没。
只有经得起反复的阅读,而不是凭一时狂热的文学才有资格成为经典。
不要再否认南京大屠杀,要是可以的话,中国比世上任何一国都更希望没有过南京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