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说,学生是不该上补习班的。
中小学阶段,只要老师能较为正确的教学,学生能较为正常的完成学业,他已经合格了,他是不需要补课的。
有没有例外?有,孩子因为某种原因,学习脱节了,那么脱节的这部分知识是要补习的。
事实上,以当前的师资来看,孩子想取得比较正常的合格成绩是有难度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我们不该谴责家长的功利——总以他们就是想把别人从高考的独木桥上挤下去为由数落他们的功利(这个世界不会因为竞争而更坏,而是因为不公平的竞争、不择手段的竞争而变坏——下面有论述)。
但是,我们在为孩子选择去补习班时,我们的初衷变了,我们开始变得很不理性,我们仅仅是一种担心,一种害怕,担心害怕别人都上补习班我们没上会吃亏、会落后,而不去考量我们该不该上补习班。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一,一些成绩本来就很好的学生,在很低的年级就整天泡在补习班里,而且好像真的取得了更高的成绩。却没有去想,这些大批量的练习,仅仅为了取得一些高分值不值,甚至这样一种学习有没有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甚至人格造成残害。
二,最好的时间应该学习最经典的内容,这个我们应该是同意的。可是,我们对孩子进行大批量、高强度的练习时,是在学习最经典的内容,还是在简单地机械重复并不那么重要的简单知识?把这么好的学习阶段花费在简单重复中去,值不值?
如果上面我的论述站得住脚的话,孩子也许该去的不是补习班,而是兴趣班——是孩子真的感兴趣的班,学可能是他们特别能力所在的内容——学经典的内容——比如最经典的音乐,最经典的绘画,最经典的数学文化,最经典的英语文化……
还有一种情形,学校提供不了较为正确的教学,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这是可能的——不说师资的问题,只从学科教育水平上说,当前的中国也是很落后的。这时,可能也要给孩子补习——补习该学科较为适宜的知识;补习该学科较为适宜的学习方法;补习以一种该学科应有的学习逻辑进行学习。这样的补习也是补习,但绝对不是大量练习、机械重复的,也是不需要占用大量时间的。
民国时期大师云集,许多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出任北大教授,看似不可理喻,实则是那时的教育优于当代教育的明证——那批人在少年时期积累学习了大量经典文化,又有后来开阔的眼界——用西方文化之水,浇筑中国文化之根——就有了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
今日教育,想重铸辉煌很难——我们都太短视,只看得到眼前一时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