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家庭聚会,饭过半席,一位老家来的亲戚拿着酒杯逗我儿子:“小子,舅公这里有酒哦,你要不要来尝尝。“儿子刚想伸过脑袋看看,我在旁边连忙制止:“这玩笑开不得,小孩子不好喝酒。“又马上拿了个玩具给儿子玩。之前有告诉过儿子,小孩子还不能喝酒,所以儿子很快就转移注意到玩具上。
除了骗小孩喝酒,很多大人都有自己逗小孩的绝招,从抛举到调侃,从捏脸到吓唬。这些情况在我们生活中总是猝不及防,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威胁到孩子的性命!
就拿逗喝酒来说,新闻上的报道不在少数:攀枝花2岁男童被父亲的三名朋友灌酒致死;一位两岁多的男孩,因被二伯哄逗着喝了一些自酿的米酒,结果因酒精中毒而导致脑损伤。据《当代生活报》记者调查,八成以上的小孩都曾被大人逗喝酒。
育儿电视剧《小爸爸》里面也有这样的片段,剧中男主人公于果“从天而降”了一个儿子,借着“消菌杀毒”大半夜带着孩子喝啤酒吃烤串,最后儿子宿醉不醒。
除了逗喝酒,还有怂恿孩子做坏事的,曾经网上一段“两岁男童吸烟说脏话”的视频引起极大反响,重庆市一名两三岁男孩在一大群成人的围观和起哄下,吸烟、骂脏话。如此恶劣的逗法,大人是高兴了,但有想过对孩子的影响吗?
诸如“你妈妈生了弟弟,不要你了!”、“爱爸爸还是爱妈妈”到“你是从垃圾桶里捡回来的”、“打妈妈(爸爸),打一下爸爸(妈妈)给你一颗糖”的逗孩子方式,数不胜数。还有宁波的一位爸爸将2个月大的女儿抛起来,结果没接住女儿被摔死,还被判了刑,爸爸的初衷也是想逗女儿玩。
前阵子,在某个亲子类节目中,香港演员蔡少芬带着两个宝贝女儿,汤圆和包子参加,结果节目刚开始录制,包子就被节目组吓得当场哭了。
节目中有一个环节,要求小孩子们在妈妈陪伴卡和最喜欢的玩具之间做出选择。并解释说:“如果你选择了陪伴卡,妈妈就可以陪你;如果你选择了玩具,妈妈就不能陪你了。只能选择一个。”
其他小朋友都选择了妈妈陪伴卡,而姐妹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玩具。而就是这个选择,工作人员直接当着孩子的面把妈妈陪伴卡弄碎了。然后告诉姐妹俩接下来几天妈妈都不能陪伴她们。
听了工作人员的话,包子怯怯地开口:“但是不是,在香港,可以找妈妈?”工作人员果断回答:“妈妈已经碎掉了。”
妹妹立马被吓哭了,这些对大人来说可能只是玩笑,可是却信以为真。
正在看直播的蔡少芬看看到孩子的表现,赶紧跑回录制现场,抱着俩姐妹安慰她们说:“妈妈没死,妈妈没死,妈妈不会离开你的。妈妈在这里,不用怕!”
即使没有发生恶性事件,但是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长远甚至终身的。现代的临床心理学家通常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在心理学家武志红看来,我们国家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喜欢逗小孩的人,大多都具有爱心,而且多为亲近熟悉之人。陌生人,不太可能逗你的小孩;没有爱心的人,一般也不太喜欢逗小孩。但是,逗小孩不要过度,过度了就不是逗、不是爱、而是伤害和摧残了。
所以,当一些大人用过分的玩笑“逗”孩子时,请大声地告诉他们:这种玩笑开不得!
并尽快带孩子走开,也可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绝别人逗他。
家长们千万不要因为碍于面子而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释,那样会让孩子感觉孤立无援。当然,也不要抱着谁逗我们家孩子就翻脸大骂,那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不要把这种“逗小孩”当成是一种“喜爱”,这其实是对孩子最残忍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