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两位西北作者的书籍,主题各不一样,但字里行间都有着关于西北饮食的追忆与描述。今天这本《风的味道》,作者有一个单元都是在说“吃”,虽然并非是介绍饮食文化的专题类文章,更多的是作者童年的记忆与印象,但往往就是这种小市民式的粗茶淡饭,更能勾起人们对传统饮食或者说是特色饮食的笃定与向往。
《舌尖》的大火固然有着传播艺术手法的成功运作和推动,但真材实料才是它俘获百姓心灵的法宝。尤其《舌尖1》里的几乎所有菜式都是民俗文化的沉淀与体现,它们源自寻常百姓家,服务于寻常百姓家,没有《舌尖》它们照样是老百姓逢年过节的必备之物,有了《舌尖》让它们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让信息化社会中的他人有了更加广博的认知,以及对中华大地再一次的顶礼膜拜。
我想,除了特定的人群,好像不会有人知道崧就是大白菜,前段时间也是看了央视的节目才知道中国南北白菜的差异居然有如此之大。小时候常听父亲讲山东的白菜之大,成年人最多也只能抱得动两颗,当时对我幼小心灵的冲击是可想而知,不过直至今日,我也没能见到传说中的“山东大白菜”,甚是遗憾。
网红可并非特指“人”,似乎现在任何一种违背传统但只要能吸引群众眼球的都可以称之为网红,饮食方式自然也是可以的,我所在城市闹市区里就有一家烤地瓜的小店,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店时我有着多重惊讶在,其中一点原因是,虽然我不知道这个店面的具体租金,但我想在商业区的中心地段肯定是便宜不了的,但它任然存活了多年之久确实是让我不得不佩服的。一是佩服现代广告传播的运作力量,二是佩服国人对传统饮食的信仰之力,因为我想一定是有足够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去光顾,它才可毫无顾忌的生存下来。
但我还是喜欢油漆桶的烤地瓜,因为它能让我想起小时候,每当冬季放学后,路过街角时,首先就会闻到熟透地瓜的香气,紧接着就是它冒出的如烟热气,看到它在会心安,因为一周一次,我会有积攒的零钱能买一个小一点的,但烫嘴、香甜可口烤地瓜,那时从来没在乎过干净与否,一个地瓜会一点儿渣儿都不剩的进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