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古书《老子》,觉得枯燥乏味,买回来就被我扔到角落里,落满灰尘。
缘分没到,也看不懂。
这阵子再把它找出来,对着翻译耐着性子看,才发现古文虽然晦涩难懂,但里面的“三观”正得不行,忍不住想要背下来。比如:“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等等。
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以第三视角来看自己的话,“道”可以分成两部分:“天之道和人之道。”
一、天之道
《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1. 教育
素质教育,为我们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不合格产品。真正教育的核心,叫做塑造一个人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可是,我们的教育把孩子往一个标准模式上套,训练出来的都是带有集体人格的人,破坏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尊体系。
在学校里,老师告诉你一定要赢,要永争第一名,然而等你进入社会以后,就变得特别怕输。一个人输的能力往往比赢的能力更重要,失败的积累才是成功,赢只是最后的一个结果。每件事情在我们看来都是可以做成的,关键就看你有没有把事情预先看透,发现背后隐藏的那个道(底层规律),从而顺势而为。
在集体人格的人群里面,最好的办法是沉静守拙。如果老是想突显自己,让这群人没有存在感,最近肯定会受到别人的嫉妒、评判和打击,这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最近在得到APP上听梁宁的课,讲到一个人的底层驱动力来自于他的存在感,大家有空可以听听。
2. 家庭
我们作为父母,特别喜欢听话的孩子、乖孩子、好孩子,可以少让自己操心,省事。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要么利用自己作为大人的优势威胁孩子,扬起手打他们。要么就是不搭理孩子,把自己的观念、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去逼孩子听话。这就是家长教育孩子惯用的两种方式:“打或者逃。”每个孩子都是完美的个体,却受到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对待。
其实,这样教小孩儿是不对的,会让孩子从小就特别没有安全感,长大后心理方面肯定会出问题。而我们中国大部分家长都是这样教育孩子,也没有人去教他们怎么成为一个好父母,真让人揪心。
最近,网上流行这样的句子---“还没准备好,就”,比如:还没准备好就30岁了,还没准备好就当爸当妈了等等。这会儿肯定有人要说了,怎么当个父母还这么难啊!我想反问一句,你觉得当父母很容易吗?!为人父母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
教育孩子有很好的方法叫“情绪引导”,如果想学的话,可以去看《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正面管教》等相关书籍。有的父母教育的好,帮孩子刷的是Windows,有的父母不注意这方面,帮孩子刷成了dos。等孩子长大了,初始系统就已经装进去了。
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的天道。如果天道已定,系统装进去了,我们也不要抱怨没装好,因为你是回不去的。天道我们没法参与,但欣喜地是人之道我们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