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山山黄叶飞
——咏落叶古诗词赏析
王传学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太平御览》卷二十四),“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陶渊明《酬刘柴桑》)。落叶,是秋天的名片,是诗人寄托悲伤情感的载体。早在宋玉之前的屈原,就将秋风、落叶,作为渲染环境、烘托悲伤气氛的意象: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屈原《九歌•湘夫人》)
湘君是湘水男神,湘夫人是湘水女神,即传说中的帝尧之女,舜的妃子娥皇、女英。舜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二妃闻之,投湘水而死。当地人民建祠纪念她们。《湘君》《湘夫人》就是祭祀湘水之神的诗。《湘夫人》是用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气,由男巫扮湘君,载歌载舞,抒发久迎湘夫人不至的惆怅心情,表现了男神湘君对女神湘夫人的情爱思念。
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久候湘夫人不至的惆怅心情。湘君伫立岸边,遥想湘夫人降临在北边水滩的情景。可是只见秋风徐至,洞庭波动,落叶飘零,凉风袭人,不见湘夫人的踪影,真是望眼欲穿,愁思无限。清秋的景色构成了一个带有愁意的意境,有力地衬托了湘君心情的惆怅。
在古诗词中,常以秋风、落叶作为萧瑟深秋的物象。例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三国•曹丕《燕歌行》)
这是《燕歌行》诗的开头三句。《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古诗,全诗写一位独守空房的女子思念外出未归的丈夫的悲伤心情。这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 公的出场作了铺垫。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使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
秋风从触觉上给人以萧瑟的感受,落叶则在视觉上给人以萧瑟的感受,激起人们的悲凉情绪。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遂写了一首《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王勃客居它乡,见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以景结情,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以落叶状写悲秋,在诗中是常见的。而在大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叶则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情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当时杜甫生活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首联两句,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近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落叶离枝的飘飞,恰似游子离家的外出漂荡,在古诗词中,常把游子比作落叶,写出无所依赖的无奈与悲伤。如隋朝诗人孔绍安的《落叶》: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诗中写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而树叶的飘零之情就如同这客居他乡的游子的心情。树叶翻飞仿佛不肯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树林。诗人巧妙地借用了秋天特有的景色——落叶,把自己比喻为落叶在空中飘浮不定,表明了诗人身处异乡的无奈与凄凉。联系到诗人当时是隋朝的官员,而隋被唐灭,自己无所依傍,恰似落叶一样。以落叶为喻,自是十分贴切。
唐代诗人韩愈在送别好友陈羽时,也将远行的陈羽比作落叶: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
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落叶送陈羽》)
诗中用落叶不停的飘飞、断蓬不再回归故土,感叹陈羽远行,难于回归故地。两人一夜话别,临别泪流沾衣,表明两人的情意深厚。落叶的形象比喻,体现了诗人对好友离别的惋惜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