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大师课:7岁男孩唱一首《父亲》(链接为9分钟左右视频)
前些天看了一个视频,在视频中主持人、嘉宾与一个7岁孩子的对话以及孩子的表现让我感触颇深。
嘉宾:浩浩,你还记得上一次爸爸牵你的手是什么时候?
浩浩:有两次(重复三次),去游乐园的时候要买冰淇淋,还有一次是去爬山的时候,我累了,爸爸牵着我的手,和我一块儿走。
嘉宾:在家里和爸爸的生活……
浩浩:爸爸玩手机不陪我玩!
主持人:浩浩我想问问,牵爸爸的手是什么感觉?
浩浩:很温暖。
主持人:被爸爸拒绝时候你怎么想?
孩子:(浩浩哽咽,沉默了一会儿随后哭泣)就是想,为什么爸爸会拒绝我。
我们无法否认,每个家长都是深爱孩子的,只是,我们的爱,孩子是否知道?而每次我们的表达,是否真的恰如其分的让孩子知道我们是爱他的。
那些我们不曾注意的小细节,就好似牵手和拥抱,或许我们不曾在意,可是在孩子的心里却记得格外清楚;那些我们脱口而出的话,就好似“你怎么那么笨”,或许我们只是随意一说,可是这样一句话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无法估量;那些我们愤怒时无法自控的行为,就好似打骂孩子,即使我们过后一定会内疚,可是在那个当下,孩子真的可以感受到你的爱吗?
现在,我想要跟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来做个小互动(有代入感才更有意义)。我想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孩子,你小小的,或许你才3岁,或许你5岁,又或者10岁……请你认真阅读下面作为家长常常说的话,就好像你的家长就在你的眼前,你能想象到你父母说这话时的神态、语气,然后每一句话过后,你作为一个小小的孩子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你怎么这么笨?”
“你看XXX学习那么好,你怎么就不行?”
直接动手。
还是那句话,家长爱孩子毋庸置疑,即便我们说过这样的话,愤怒的时候真的动手,也未必就不是爱孩子,只能说,我们用错了方式。而通过上面的话语以及行为,从孩子的角度,孩子真的可以感受到我们的爱吗?问题真的都解决了吗?接下来,我们就上面的例子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根据上面的表格,我们不难看出,当我们在表达和进行行为的时候,其实最根本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变得优秀,能够把孩子出现的不好的问题解决掉,然而可能有时候某些不正常的表达方式并不能帮助我们完成最初的美好目标,反而会对孩子造成反面的影响。
作为小孩子,当然不会理解当父母说“不要他了”,背后的意义是想要让他改正问题,他直观的感受只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他们不要我了!所以,你爱孩子,他真的知道吗?你有正确的表达过吗?那么该如何更好的表达对孩子的爱或者说更好的帮助孩子改正问题呢?
一、注重孩子的感受
1、陪伴孩子
俗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孩子的成长,陪伴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像视频后面田震老师说的,孩子的成长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那是再也找不回的时光。所以,我们是否可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陪伴孩子?如果您真的就是十分繁忙,那么可以跟孩子说明您的情况,并尝试询问孩子每周什么时候,陪伴他多久是他所希望的,跟孩子慢慢协调,达成一致后,就按照那个时间去全心全意陪伴他,让他感受到对于你来说,他是重要的,你是爱他的。
2、关注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如果你在路上不小心摔倒了,这个时候你希望走在你身边的朋友、家人怎么做呢?你是否觉得此时他们将你温柔的扶起,关切的问你:“痛不痛?感觉怎么样?是否需要去医院?”等等举动而感觉温暖?然而,我却见过一个孩子在路上不听家长的劝告跑来跑去,后来他不小心摔倒了,家长急切的给孩子“拎”起来,大声说道:“活该!告没告诉你别乱跑!”
那位家长心疼孩子吗?一定是!不过这种表达,孩子一定接收不到家长的爱,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当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侧重关注孩子的感受。在他遭遇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当你关注到这些问题并且对他表现出理解的时候,很多问题会更好解决。
二、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发泄
上面孩子摔倒的案例中的家长就并未很好的对孩子平静表达自己的感受,反而是一种自己情绪的发泄。这样的情绪发泄除了在孩子伤口撒盐外并没有其他用处。
如果你希望孩子不要太晚回家,是否可以尝试着对他表达:“你每次回来晚而又没有提前告诉我的时候,我真的很担心你的安全。”而并非:“你再敢回来这么晚你就不用回来了!”
当我们对孩子平和的表达我们对于他的某种行为的感受,可以有助于让孩子了解我们对他的关心以及我们对此事的态度和情绪。
三、共同解决当前问题
还是以孩子不听劝告乱跑摔倒的案例来讲,最后我们所希望的是希望孩子能够不要乱跑,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一点点耐心和智慧了。我们都知道,说教式的教育其实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反而参与式的教育相对来说效果会更好。比起我们直接下达命令让孩子不要乱跑,不要拖延等等,用引发孩子思考并和孩子共同做决定的方式或许会更好。
比如当孩子摔倒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和孩子平和的进行沟通:“妈妈知道你现在一定很痛,如果你想要哭可以哭一会儿,妈妈会在这儿陪着你(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并陪伴)。看到你受伤,妈妈很心疼同时也有点生气(表达自己的感受)。你现在好些了吗?如果好些了,我们可以一起来想一想,我们做些什么事情可以避免下次摔倒呢(让孩子共同参与想办法)?”
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擅于思考解决办法的习惯,并且有利于孩子执行自己做的决定。
在那个视频后面的时候,爸爸问浩浩:“你可以原谅我吗?”
浩浩毫不犹豫地回答:“能!”
最后,我想说,孩子对待我们尚且如此宽容,我们是否可以对孩子多一点点耐心,多一点点宽容,多一点点谅解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