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和幼儿园的小朋友聚会。小朋友们玩,家长就在旁边聊天,有的家长说,孩子们刚上小学还算适应,但就是做作业粗心,算术题不难,都会做,可总要错那么一点点。
几个月前,在她小升初课外补习班的家长群里,有的家长跟老师说,某道题孩子会做,就是因为粗心做错的。
最近,女儿测验的试卷,老师要求孩子自己总结出错的原因。女儿自己写的总结:没认真读题;计算不认真;没有认真检查;下笔太匆忙,应思考考虑全面再下笔。
总之,从家长、老师到孩子自己,遇到出现学习上的错误时,总结出来的就是“不认真”、“粗心”。
真是这样吗?
我发现女儿这样总结自己的错误时,陪她重新在做错的题里寻找了原因。
得出来的结论是:1、忘记约分到最简分数;2、做题时套用公式是错误的;3、没有理解题意。
改进措施是:1、约分到最简化;2、做题要套用正确公式;3、题目理解透彻再做题;4、多读几遍题目。
爸爸妈妈们能看到两种总结的不同吗?如果用第一种总结,得出来的改进措施可能就是:下次要认真。但真到了下次,什么叫认真呢?用第二种总结方法,和认不认真没有一点关系,但找到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孩子以后真的可以做到。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
这是贴标签与观察行为之间的差别。
标签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将事物按不同的类别归类,可以帮助我们建构对世界的认识和概念,让我们的世界有秩序。但是,用标签的方式看待人并不妥当,尤其是孩子。
标签不可改变,但人是会改变的。
总结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不认真”,就给孩子贴上了一个标签。标签抽象化,找不到改变措施。孩子有可能一直带着标签生活。
观察行为则不同,孩子的行为就仅是行为而己,和品质没有任何关系。行为是具体的,可以改变的。
我帮助女儿总结做错题的原因时,找到的就是具体的行为,没有评判。这样的行为可以改变,找到相应的改进措施就可以了。
学习上如此,其他方面亦然。
想一想在您的生活中,是否经常给孩子贴标签呢?比如磨蹭?比如粗心?比如不爱学习?
您该怎么办?
了解了标签和行为的不同,您该怎么操作呢?我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遇到孩子出错时,不评判。
不以形容词标注孩子的行为,不抽象化,不概念化。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孩子的行为,比如少写了一个标点符号,做加法时做成了减法.....
二、协助孩子找到出错的具体原因。
比如语文,是汉字不会写,还是拼音不会拼?比如数学,是加法不会,还是乘法不会?
三、协助孩子找到具体应对的措施。
找到了具体原因,找应对的措施就非常容易了。如果还是找不到应对措施,可能需要回头找到更具体的原因。
这么做很有好处。一是孩子不会被贴上标签,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二是孩子能在这样的方式中锻炼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个好处是爸爸妈妈的——你们不会再以固化的方式看待您的孩子;最后一个好处,您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会更加和谐。
如果您觉得这样的方式还是很困难,多说几次您就失去了耐心,忍不住大吼起来。有可能您需要给自己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调整自己承受的压力,让自己有个好的状态。
当然,如果您和孩子对错误的理解不一样,这个方法可能并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