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昨天晚上,接老大放学回家,四年级,七点十分放学,等出来已经七点二十,到家也七点半了。孩子路上就跟我说,妈妈,为什么我们不住校?我说,现在你还小,学校宿舍也比较吵,就像你中午休息,经常睡不好。其实,还有点担心,同宿舍的孩子习惯不好,相互影响,我不能及时关注到,还没说出口。
娃看了我一眼,说了一句:妈妈,我什么时候能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选择呢?
我没回答,细想了生活中很多细节,我自己觉得,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实孩子很多事情是她自己选择的,有自己的决定权,但是,孩子的感受是她的事情还是都在我做主,十岁,该放任孩子所有的事情她做主吗?
我的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什么时候,还有一个是什么是“自己的事情”?
而题目下面的描述呢,又是另一个问题,概括而言就是“十岁的女孩什么都想自己做主,该不该放任她完全自主呢?”
所以,实际上这是两个方向相反的问题,题目所问的其实相当于“孩子成长阶段中什么时候可以让他们独立做什么样的决定”;而题目描述所问的相当于“如果孩子想要做超出年龄的决定时,家长该如何更好地劝阻”。
看起来我们应当回答“如何积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实际上该回答的是“有哪些事情不能让孩子有自主权,且不会让孩子产生逆反”。
我认为,在小学阶段住不住校这样的问题就是大事,这就不仅仅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了。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为什么法律规定是18岁成年,而不是10岁或是12岁成年呢?也就是说,满了18岁,他们才能真正独立行事。在这之前,也就是说成年以前都属于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是需要监护人履行监护的职责的,需要监护人给予未成年人保护、教育等等多方面的健康成长的保障。
而小学阶段(尤其是12岁都不到)去住校对孩子来讲是影响巨大的,在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的依恋需求胜过同龄人,让孩子去住校,是过早地离开父母进入“社会”,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所以,如果孩子没有自己想去住校这个想法的话,不到万不得已(留守家庭另当别论),父母不该主动将孩子送去住校。
而孩子若是主动提出想去住校,那父母就得衡量这个想法是临时起意的?还是长期思索的?
临时想法,可能是面对当前困难的一种回避型策略,比如太晚回家很累,TA就会想住校就好办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显然不是深思熟虑下的思考,他们看不到家长眼中诸如受不良同伴影响的风险,以及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带来的危害等等。那这种就是随口一说,随便一想的话,就很好办,家长简单分析下利弊给孩子听,阻止孩子的想法即可。
但若是长期的想法,也就是孩子想了很久想要离开父母住校。这就有点复杂了,因为这个年龄孩子产生住校这样离开父母的想法,必然是在父母身边过得不好——至少是他们内心觉得不好导致的。
这肯定不是一个小问题,是孩子日积月累的失望堆砌而成的想法。这个具体如何形成,肯定需要更多的信息来判断。从问题描述来看,有一个小信息可以猜想,如果过去很多事情让她自己选择,是否会超过了孩子可以自主选择的范围,在孩子需要父母拿主意的事情上,父母总是让孩子自己决定,那渐渐的,是不是她内心会觉得不需要这样的父母了呢?
当然这仅仅是个猜想,具体情况未知,我们也不好妄下结论。但无论如何,家庭温暖是很重要的,这是人一生幸福的底色。
那最后,我们还是来回答一下“孩子成长阶段中什么时候可以让他们独立做什么样的决定”这个问题吧。依据发展心理学中青年以前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建议:
幼儿期(2-5岁)
简单选择:提供简单的选择,比如穿红色还是蓝色的T恤,让孩子感受到做决策的过程。
日常惯例:建立日常惯例,让孩子参与到决策中,比如选择读什么睡前故事。
正面强化:当孩子做出好的选择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学龄前(5-7岁)
角色扮演: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让孩子模拟决策情境,比如模拟购物,让孩子决定如何分配预算。
讨论后果:和孩子一起讨论不同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帮助他们理解决策的重要性。
鼓励探索: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比如选择参加不同的兴趣班,并选择可以长期坚持的兴趣。
小学阶段(7-12岁)
家庭决策: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比如如何安排周末活动等等。
目标设定:教孩子如何设定目标,并制定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比如如何完成暑假作业。
青春期(13-18岁)
开放沟通: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让孩子感到他们的意见被重视。
提供信息: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源,帮助孩子做出明智的决策,比如职业规划和大学选择等等。
信任与责任: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和责任,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
这里面,每个阶段对于上一阶段的决策部分肯定是要延续并发展的,比如日常惯例到了小学阶段肯定是需要有自己决定怎么整理书包等等。
另外,还有整个成长过程的通用策略是以下四点:
1、模范行为:作为家长,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决策榜样。
2、情感支持:在孩子做出决策时提供情感支持,让他们知道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也能为正确的决策提供鼓励和帮助。
3、反思与学习:鼓励孩子反思自己的决策过程,并从中学习。
4、设定界限:在确保安全和合理的前提下,为孩子的决策设定一定的界限,比如住校这样的大事,就不能是孩子单独决策的。
最后还需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成长环境灵活调整引导策略。通过持续的指导和支持,孩子就能逐渐学会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
以上,我是贝妮,从日语翻译半退休至自媒体自由职业的中年宝妈,家有男娃一枚,很高兴我们能在互联网遇见。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