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书,也讲不出个中细节,可能那些文字已经成为自己的血肉,而血肉是不能随意拔出来的。
初中读郭敬明,因为春心萌动的我们向往书中刻画的爱情故事,而我应该是被其中华丽的词藻吸引了。在随后的初中写作生涯中,也喜欢用一些华丽的语言去修饰我要描绘的事物,直到高中被灌输了议论文的固有模式,才明白一篇文章的逻辑性也不可或缺。后来年龄大一点,就不再读郭敬明,把焦点转向韩寒,因为觉得他的文章深刻,更加贴近于现实,给未出茅庐的我们了解社会的机会。
进入大学之后有一段时间,对书有一种来者不拒的态度,不管是心灵鸡汤还是悬疑推理,不管是旅游手记还是历史名著,都会去品味。读一本励志鸡汤类的书,可以让自己热血澎湃而无畏前方的黑暗;读一本悬疑推理类的书,可以让自己深陷漩涡而无法自拔;第一本旅行手记的书,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旅行而不受时间与金钱的束缚;读一本历史名著则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博学与明智。每读完一本书,心中总是有类似团状的、纷繁的思绪,说不清道不明。仿佛很难从这如雾般朦胧的感受中拎一个头绪出来,铺平,放整,再串成一条线,然后交给文字娓娓道来。最近读的几本书亦筑成了我的血肉,但是我想把它拎出来铺平而赏。
关于梦想
“在满地都是六遍士的街上,他抬头看见了月亮”,《月亮与六遍士》中,主人公对自己艺术创作之路是坚定而执着的,同时也是自信的,从来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只是坚定追随自己的内心,要把他对于生活的感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艺术是很难被别人理解的,也只有施特略夫这个好心人欣赏着他,并且一直帮助他。本来拥有一个看似幸福家庭的施特略夫,也正因为这个画家,沦落到不堪的地步。这本书教会我们对于梦想的执着,毛姆对主人公的刻画对于我们来说确实过于偏激,但是正式这种形象才很好的传达了主旨。
关于爱情
其实无论看了多少别人对爱情的描述,都比不上自己在其中尝到的酸甜苦辣。徐志摩笔下的《再别康桥》,仓央嘉措笔下的“不负如来不负卿”,还是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古人的爱情很美,那我们现代人的爱情是怎么样的呢?《以幽默的方式过一生》中提到爱情就三种表现形式:日久生情,一见钟情,自作多情。日久生情是一种习惯,习惯有了依赖,温情多于激情。一见钟情更多关乎荷尔蒙,自己酝酿了某种情绪,对方正好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于是产生了激情。自作多情更多是对方明明无意,自己却动了心。第一种很安全,第二种很危险,第三种很悲哀。但是不管你的爱情是出于哪一种,都要明白,爱情从一开始,往往只会看到对方最优秀的地方,而你真正要接受一个人,就是要在交往中接受他的点点滴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看轻爱情,还是要去相信,还是要去坚持,好的或坏的结局,都将顺理成章,但最后我们一定学会了彼此理解,理解每个人不同形式的爱。
关于孤独
《挪威的森林》中渡边无疑是孤独的。他对人对事,总像是隔着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对一切都“避免陷入深刻”。直子显然也是孤独的,她的孤独表现得更为明显,只愿意与渡边一个人接触,并且终因无法接受自己的孤独而住进了疗养院。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感受,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校园中的我们,曾有着相对共同的奋斗目标,因而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随着毕业后的各奔东西,每个人渐渐成为越来越有差异的、独立的个体,而后或在疲于奔命中感受孤独,或在取得所谓的“成功”后独自品味高处不胜寒。
关于忧虑
“现代人的内心有破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破洞渐渐流失。”《解忧杂货店》帮我们找回这些内心所流失的东西。不论任何信件,不管你有怎样的问题,哪怕是投入一张没有问题的白纸,都会得到认真的回应。在这一份认真的回应里,是解忧爷爷对这世界的爱与温情,是对每一个人的理解和接纳,是对那些难以说出口,在每一个暗夜里辗转反侧依旧无法消融,只能静待黑暗吞噬的迷茫和彷徨的捕捉和回应。哪怕没有回应,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诉说,有这样一个人可以倾听,就已经十分温暖和治愈了。因为当痛苦被说出来的时候,其实已经得到了散发和分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别人的回应,而是自己内心的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