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是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讲,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生活方式就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困扰我们的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如果真正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全是一种优越情结。
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的课题。
所谓控制怒气是否就是忍耐呢?不是的,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首先希望你能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式,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
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一下两点:
作为个体独立,同时能够与他人及社会和谐共处。
请你记住,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变改变。
辨别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是由谁来承担。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弄清楚“这不是我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那么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学不会进行课题分离。
处理人际关系提供的方法:
①首先思考这是谁的课题
②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的划清界限。
③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唯有鼓励。
分离课题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父母强迫孩子学习甚至对其人生规划或结婚对象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次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重点是“共同体感受”。(共同体感受:把他人看成是朋友,并在其中能感受到到自己的位置)
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以下三点坐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只要能够对所有人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援助的大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人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事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的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尼布尔的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的相信。
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很简单:你现在认为无条件的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但决定背不背叛的人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任”,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畏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购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事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幸福就是“贡献感”。
人生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请你想像一下自己站在剧场舞台上的样子,此时,如果整个会场都开着灯,那就可以看到观众席的最外围,但如果强烈的聚光灯打向自己,那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每天进步一点点,解开一个算式或是记住一个单词都可以。也就是要不停地跳舞。如此一来,势必会有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情,今天这一天就为此而存在,而不是为遥远的将来的考试而存在。
你自己的人生也同样。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是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人生应当认真但不深刻。它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个地方。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阿德勒说:“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