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端午节,突然想起小时候关于端午节的种种记忆,回忆这么多怎么办呢(捂脸)? 不想说老就权当我记性好吧。
关于粽子
生于黄土高坡山西太谷的我,小时候粽子是只有端午节才有的吃,因为粽叶是只有端午节才有的买的。
每到端午前夕我们那边家家户户都会Jiang很多黄色的小糯米,妈妈说“Jiang米要用开水烫了后泡发,每天换一次,直到泡发出米香。”
粽叶是去集市上买的,整车整车的湿漉漉的一捆一捆的扎起来,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粽叶的清香。
粽叶买来后洗净也泡在水里,等到米有了米香就可以包了,我们那边的粽子都是三角粽,大粽叶就一片小粽叶就2-3片一起。
先将粽叶从底部卷成三角将米放一半再放几个我们家乡特有的胡瓶枣,再用米填满,然后将粽叶折过来盖住,捏个尖收口后将粽叶稍斜过来裹住再用特有的马莲条把它绑牢。
粽子包好以后就可以煮了,先将包好的粽子码好,上面放蒸板再用块重物压牢,然后再放水上灶煮,这样煮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粽子在水里翻滚漏出米煮不透。
端午前后家家户户都在Jiang 米煮粽,所以在端午前后的几天时间整条街都飘着粽香。
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去过端午了,去年五一假期回去的时候老妈特意Jiang了米,用二姨支援的粽叶给我包了粽子,虽然做不到满街飘香,还是要谢谢老妈。
而那久违的满街弥漫的粽香就成了一种乡愁,写到这里突然有种想回去的冲动。
人就是这样,在家乡的时候只是一种习以为常,离开了才会日思夜想。
来了南方,粽子随时想吃就吃,想包就包,第一次在老公的家乡看到粽叶的时候还小兴奋了一下,发现原来粽叶不是只有端午才有的,只是北方只有端午需求量大所以才有人运过去卖。
来了南方,才发现原来粽子还有咸的,咸肉蛋黄等等,南方的亲们所喜欢的各种咸粽子,哪怕是甜的,比如豆沙蜜枣,不管什么牌子,不管味道怎样,也不管它有多么的高大上,都不是我记忆中粽子的味道。
即便是在老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小黄糯米在当地已基本无人种植,市面上买来的小黄糯米口感还不如普世流行的大白糯米,所以左邻右舍十家有九家半都买了大白代替小黄。
风俗习惯
除了包粽子,小时候过端午的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会搓几股五彩的丝线给儿孙们系上,目的就是佑护儿孙们能去灾辟邪健康成长。
前几年老妈老爸刚来上海的时候遇到端午也有这个想法,可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丝线,再加上我“破除封建迷信”的戏说就放弃了。
现在想来传统的风俗文化与现在的仪式感的提法其实是不谋而合的,就像现在生日纪念日买礼物一样都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表达。
国家端午节都开始放假了,我也要回去买一些五彩的丝线给宝贝们绑上。
除了绑五彩的丝线,端午的时候手巧老一辈还会给儿孙们缝制一些漂亮的荷包,荷包的缝制可以是简单的三角或方块也可以是各种造型很漂亮。
荷包里面会放一些防蚊的香料,最常用的就是晒干的艾叶,也有一种荷包是用丝线给樟脑球勾件五彩的外罩。
印象最深而且参与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就是用五彩丝线缠“粽子”。
先用废旧的纸板最常用的是牙膏盒折出五彩粽原胚,再用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按规律缠绕直到整个原胚完全被各色丝线缠绕。
流苏可以在最开始的时候折进去也可以做好再串过去,还可以把不同规格的相互串联起来,中间一个大一点三个角及下面都坠一个小的。
那时候端午还不放假,端午节那一天小伙伴们会别着各自收集制作的荷包和五彩粽子满面春风的来到学校,免不了一番讨论比较,上了初中对这些东西就有点不屑了。
再后来知道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的习惯举国相同,除了我印象中的绑五彩线挂荷包和缠粽子,各地还有很多风俗五花八门,有赛龙舟,有贴钟馗像,插艾草,点雄黄酒,放风筝等等。
亲,你们端午的风俗是什么呢?可以文末留言分享一下。
谢谢您的关注,喜欢的话点一下文末的❤,欢迎转发分享!
更多文章请关注我的简文集:《家有两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