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浪费了太多时间在读书上”是近期的最大感悟。
1)
这几期的《奇葩说》,看得我备受打击。
倒不是因为针对一个辩题提不出什么新奇的论点,这是其次,反而是那种“诶,我也看过那本书诶,原来书里的故事还可以这样用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的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觉反复折磨着我。
禁不住怀疑起自己来:我的天,我之前的书都白读了嘛?
2)
大概是大二的下半学期,开始大量阅读。
那个时候还特别装b地用excel记下了每天读了什么书,每本书多少钱、多少页、多少厚(用尺子量。_。)。有那么两年,保持着平均每2-3天看一本书的节奏,主要还是广告专业书和文学经典。
实话说,专注力有提升,阅读速度上来了,基本可以一下午读完两本几百页的小说。而且在读了一两百本之后,很明显,理解能力也所有提升,原先那些难啃的书也变得随和起来。
但是阅读的数量让我产生了一种虚幻的优越感,以至于我认为“多读书”就是对的。而早期囫囵吞枣式的“重数不重质”的阅读方式,也有不少的后遗症,比如忘得快、想不起、用不上……
即便印象笔记里躺着很多很多的笔记和摘抄,甚至连读书笔记都写过了,依旧脑袋空空。
就像敷了张面膜,揭下面膜那一刻,皮肤水嫩光滑,过一会儿就打回原样。
3)
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课上反复提及的一个能力是“只字不差的阅读能力”。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觉得实在基础和普通。
但最近发生了两件事,让我觉得自己连这个能力都没能具备。
一件事是因为工作需要开始广泛地接触一些护肤知识。相隔一段时间看了同一篇文章,发现其中一个关键点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完全被忽视了,甚至那个关键点就写在标题里。
第二件是和网友在争论某个作者的某个论点的时候,我在短时间内重读了3、4遍原文,可前两次在归纳作者观点的时候还是归纳偏了,把我自己的结论加诸于作者之上。
反思这两次,我的阅读和思维路径是这样:快速浏览文章→简单粗暴地根据过去经验得出结论(是or否or对or错)→(发现他人针对同一篇文章提出异议)→重新细读原文→发现之前忽视的关键表达,并且该表达直接影响结论→重新得出结论。
可见阅读方式直接影响了理解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缺失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我经常在文章评论区看到有人提出一个作者在文中有详细阐释过的问题。
所以,快速阅读到底是省时,还是费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4)
不过以上还不是我最近发现的最大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我虽然一直在阅读、搜集、整理很多信息和资讯,却只有极少能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给我带来实际的帮助。
越发觉得“知识懂得越多越好”这个概念其实应该被“知识用得越多越好”所替代。
于是,我决定做一些小改变:
1、花更多的时间做精读
- 确定一到两个短期目标
- 挑选合适的书籍and课程
2、将单纯的阅读行为转化为:
- 阅读→联系实际→做出行动
- 通过文字记录过程,输出成果
3、构建自己的逻辑体系
- 先搭建大框架
- 然后逐个丰满
4、设置定期的复习机制
5)
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