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16年1月9日,20:00-22:00,2小时;
阅读书本:《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让职场新人一生受用的逻辑思考力》,作者:大岛祥誉;北京联合出版社;P51-P127;
阅读目标:逻辑思维的主题阅读,从不同作者的角度了解逻辑思维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用法
阅读方法:精读
阅读笔记:
在日常的购物行为中,也不要被打折价格迷惑,而要考虑自己真正的目的,思考“这真的是需要买的吗?”从而养成尝试思考的习惯。
如果在跟人讲话的时候运用批判性思维,你就会发现那些听上去是“事实”的话,很多时候也不过是说话人的主观意见而已。
对于所有发言,不要放任不管,而是要找出某个“问题”。这种苏格拉底的方式,算是锻炼批判性思考的捷径。
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深刻洞察,让对方理解你并且产生同感,事情才能进展顺利,工作才能有好的结果。逻辑思考能够让对方更容易理解你,能让你想说的话更有说服力。
职场上所讲的话,基本要满足如下四个要素:在说什么(主题.论点);想说什么(结论.内容);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证据);必须要做的是什么(行动)。
深入调查证据后表达(……所以是这样)
必须要把“因为……所以是这样”的内容,进行进一步逻辑性展开,事情才可以顺利进展下去。
进行简明易懂的逻辑性展开的3个要点:
逻辑上是不是有漏洞(广度);逻辑是否挖得够深(深度);逻辑是否讲得通(跳跃);
使用
金字塔结构传达信息(展开)有两个很大的益处。首先可以让自己积累的事实和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方法等逻辑结构变得“可视化”。第二个好处,是让接收信息的一方明确“这个想法是怎么得出来的”,从而更便于理解和接受。
金字塔结构的检查要点:结论是否回答了课题;横向呈现MECE分析法的关系(没有遗漏和重复);纵向呈现“然后呢?为什么?”的状态。
展开的逻辑如果有遗漏或重合,无论内容再怎么呈现金字塔结构,再怎么通俗易懂,还是不能称之为恰当的逻辑思考。
一开始的【课题】和【信息】要从哪里开始思考比较好呢?
像这样在“思考法”的位置停住了之后,可以使用“演绎法”和“归纳法”这两种思考工具。
演绎法:【前提条件(大前提)】→【调研观察(小前提)】→【结论行动】
使用演绎法的时候有一些要注意的事项:【前提条件(大前提)】如果有问题的话,放入错误的【调研观察(小前提)】,就会得出看似正确,实际错误的【结论】。
使用演绎法思考,需要考验自己找到【前提条件(大前提)】和【调研观察(小前提)】的能力。
就某个问题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思考,但完全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法,这种时候演绎法就起了作用。
之后新开发的新干线导电弓上,都装有模仿猫头鹰翅膀上锯齿形状的刻纹,成功将噪音控制到了标准值以下。
使用“归纳法”,在演讲等各种场合中都经常使用:【多个事实.情况】→【类似的调研观察】→【推论(结论)】
在使用归纳法导出【推论(结论)】的过程中,观察力和想象力至关重要。
了解到现在流行什么【多个事实.情况】,然后进行【类似的调研观察】,找出其中有什么类似之处,要时刻保持这个意识。
在此基础上动用想象力“那么可以这么说吧”,得到【推论(结论)】,就容易产生新的构想了。
用归纳法进行【类似的调研观察】时,每个人“看到地方”不同,得出我只自不同的【推论(结论)】也是当然的。
表达到位的说话方式,举例:
要说的是制作部门共通的云服务导入问题(主题)
我认为D公司的服务是最好的(结论)
免费而且容量大,安全性也很高,做备份工作的效率会提高(证据)
可以的话就尽快推进导入准备工作吧(行动)
那些NG词(并不是全部)会让原本逻辑性很强的话变得没什么逻辑性,因此要多加注意。
NG词汇:我个人来说,我不愿意,我知道,那我问问你,没关系;
要用“从调查的结果看来是没有问题的”这种客观具体的话表达,这一点十分重要。
“我不愿意这么干,觉得太奇怪了。”想这么说之前,首先要明确具体的问题,然后说出证据和自己想要的做法。
你要是真的“知道”那也没关系,但是你在不想同意对方说的话的时候(对方在说出正确言论的时候等),就会不自觉地说出这句话来吧?
“迟到是不对的。”“我知道。” 应当说“我明白这个不好,下次改正”才是比较恰当的说法。
没有接受对方说话的内容时,不回答对方的提问,而是反问说:“那我问问你”,这种情况也会有发生。
“项目成员还需要两个人。”
“那我问问你,你知道我们团队现在很不好做吧?”
这种情况下,至少要确认对方为什么需要追加成员才可以吧。
所以针对对方的问题,进行反论或者反问的做法,都是称不上有逻辑的。
越独特的想法,越需要逻辑思考这个强大的武器
无论逻辑思考能力多强,多么明确信息的根据和来源,如果没有关键的“结论”和“行动”,输出的想法就会没有魅力,这样就无法得到对方“这个不错”的赞同。
在想法中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课题中烦恼“要怎么办呢”,这样是无法开始思考的。
创意思考法,听起来那些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才会用的方法,但实际并不是如此。它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场合中,都能起到作用。
很多创意思考法都可以使用一种叫“等价交换”的手法,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2设定对象主题;2找到可以跟对象进行等价交换(相同性质、作用的事物)的东西;3将等价物放在主题中,然后进行构思;4使用3的构思,放回原主题中进行思考。
如果一直局限在结婚典礼二次聚会的主持这一思维框架中,就只能想出大同小异的点子。将其放置在相同性质和作用的主题中,然后进行构思,就可以得出新的结论。
人在没有框架束缚的自由状态下,反而无法进行自由的构想,这是一种矛盾的情况。
批判性思维,可以促进高质量的头脑风暴,在开始的时候设定最合适的问题。
进行头脑风暴时,要遵守如下的5个规则,这样更容易产生批判性的构想:
1、设定合适问题(促进思考的新箱子)
2、无论什么样的想法和点子,都不要予以批判,这样是不会得到结论的(禁止批判)
3、哪怕是粗略的构想也请自由发挥(自由奔放)
4、比起完成度和质量来说,更要重视数量(量大于质)
5、用想出的点子来进行下一步构思(发展性展开)
使用六项思考帽
那些看起来很有创造性和想法的天才,也不会在没有课题作为前提(没有问题意识),不观察事实和信息作为输入的情况下,就轻松得出让对方赞同的想法(输出)。
创意思考和灵光一闪,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通过非常具有逻辑性的系统—逻辑思考而诞生的。
我们人类的头脑,原本就具备可进行逻辑构思的结构,因为如果巧妙地设定前提课题(提出适当问题),之后只需要跟随逻辑思考,就可以产生灵光一闪的想法。
在职场中如果想让周围人都赞同你的逻辑思考,要用批判性思维设定属于自己的课题,然后逻辑性展开成便于理解的具体行动。
回想当天见过的人和做的事,进行逻辑思考,“为什么没跟他说清楚?”“为什么原本OK的事最后变成NG了”这样把一个个例子都写进笔记里。
当然最初会有很多失败的情况。但是不要放弃,要养成逻辑思考确认事物的习惯,这样批判性思考+逻辑才会得到锻炼。
“脚本法”就是预测未来将要实践的事情“发展顺利会怎样”“发展不顺利会怎样”,然后针对各个局面的“对策”准备好脚本。
“真正的逻辑思考”,是养成逻辑思考的习惯,有意识地进行批判性思维,来将敏锐的“直觉”的正确性,进行逻辑的证明。
整书阅读感想:
这本书的主题是要进行批判性的思维,并用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说,开篇目的很明确。整个讲解过程也很简明易懂,略有不足的是,概念都比较概括,最好多点举例。书中虽有举例,但毕竟是日本人写的书,案例或者说翻译的思维总与中国人略有不同。
逻辑思维方面的书这些天看了4本,在这四本书里,初步感觉是中国人写的逻辑思维不够;美国人写的有点复杂且翻译人的专业水准较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传达本意;而日本人写的,是最接近中国人能理解的,但又过于简单,且案例的翻译总有点怪怪的,只能说,每个人都有部分内容写得很好,却未成系统。系统还需要加大主题阅读量,从而总结。
期待接下来的阅读能遇到更优质的书籍,无论哪国人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