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回到家,八点过了。我正在洗手间,传来5岁Cici撕心裂肺的哭声。8岁半的Stella走过来:“妈妈,你还是去安慰一下Cici吧。爸爸让她呆在另外一个洗手间里…”急忙赶过去,老公在过道里余怒未消:“是我让她好好想想!说自己收拾玩具,等了她半个小时!你不要放她出来!”
“不放她出来,我只进去陪她。”知道老公正在气头上,我不会和老公顶着。只是1岁半的Ho抓着妈妈的裤子不放,我索性牵着Ho一起去安慰Cici。一把抱过Cici,在她背上慢慢摩挲着,妈妈的头去蹭蹭她的头。她越发委屈,而右边的Ho看着,嘴一瘪,也哼哭起来。于是乎,妈妈左拥右抱,洗手间里哭声震天。
“Cici现在好点了么?”Cici的哭声渐渐平息,Ho也将注意力转移到洗手盆上的物件,妈妈轻声说:“Cici,你刚刚是不是觉得挺委屈还有点伤心?因为爸爸刚才烦躁了?”她点点头。“现在咱们觉得好一点了,可是爸爸可能感觉还挺糟。爸爸妈妈都想尽量尊重你的节奏,所以爸爸刚才给了你半个小时收拾。你也照顾一下爸爸妈妈的感受好吗?”
“我其实很爱爸爸的。”她小声嘟囔。
“是的,我的小可爱。那我们想想做什么,可以帮到爸爸?”
Stella递过来她之前埋头构思的图画(一颗大心,分成四个象限):“Cici,你在每个框框里画一样你可以帮爸爸做的事吧。”Cici没出声,只拿着姐姐的画看。这时爸爸走过来,Cici无比自然地扬着画,一脸笑容:“爸爸,我给你画可以帮你的事!”
家有三宝,苦也倍增,甜也倍增。
前天周一,去Cici学校观课,感触良多。她的节奏,原就是慢些的。一小时的兴趣活动,小朋友们自由选择:可以砌积木,可以捏橡皮泥,可以吃茶点……她等所有同学都用完茶点,才悠悠地自己洗手,拿餐具,一口口咬,中间眼神顾盼,不过也一直保持坐在座位上。水洒在桌上,老师提点两句,她款款地掏出纸巾,一点点抹干净。动作是不麻利,不过该做的,她都做了。想起一个场景:Cici刚从学校回家,工人姐姐催促她换衣服,她发起脾气:“我正在把脏衣服放进脏衣服篓!”如果我是Cici,周围一片不明就里的催促,也得百爪挠心。平日里,每天晚上全家海边散步,Cici经常被拉在后面。她时常被路边的小植物小动物吸引,我们有时也陪着她一起欣赏,自然万物之美妙,但做不到时时刻刻。做不到就做不到,好好和Cici说,说明情况的需要。我们尊重她的节奏,她也愿意为最爱的爸妈做些调整。她这个年龄,能力上做不到言出必行。不必纠结于她答应的事情做不到。幼儿园里,用到了很多适合小朋友年龄的管理方法:比如说用各种有趣的方法作为仪式---小朋友们排队去洗手间,男孩一对,女孩一对,老师说:“我们看看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排队最整齐”,这是用“竞赛”增加趣味;老师再继续说:“去洗手间的路上和回教室的路上我们会各唱一首歌,谁来帮老师选歌?”这是用“选择”(还是代表大家“选择”)赋予孩子力量和趣味呢;音乐课上,老师用钢琴弹一个简单旋律,几十个小朋友马上一排排坐整齐。这不比连声催促有趣的多?有效得多?在家里,是否可以依次类推?(正面管教里的“手势”,“一个字”,“纸条”……)在家里管教孩子,有三大表面障碍:第一,大人抗不住孩子哭闹,不能坚持;第二,大人不知道有趣有效的方法,就算知道,在压力爆棚时,大脑里是短路的,还去不了分析情况理智应对的“前额皮质”区呢;第三,大人没有耐性。当然,这些都是“表面”障碍,深一点,是大人的自我修行。自我修行,需要严格的纪律和重复的训练,慢慢放下心智的旧习性。我今天看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作者坚持每周跑60公里或以上,坚持了二十三年。你我可能如此这般,坚持做一件事,动机无关成败,更无视褒贬,只是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容狡辩?
Stella练钢琴,开始多不情不愿。少有人愿意做这么枯燥的事,大人尚且难做到,怪不得孩子。不怪她,却也不可放任她,背后,拼的就是父母的决心和坚持。成龙成凤,需要天资,不能强求。我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发现自己的天赋种子,尽情发挥,不畏艰险,不怕寂寞。“快乐学习”这个概念,被过度炒作了,人人多贪新厌旧,好逸恶劳。“自律”和“真正的爱”,是少有人走的路,却是心智成熟的必经之路。所以,尽管Stella垮着个脸,妈妈仍然不急不躁:“Stella,每天要弹一个小时钢琴。妈妈在旁边陪着你,而且妈妈也学”只见她弹着弹着,开始有了些兴味,神色松动了。妈妈在旁边歪着头听,或低头签她和妹妹学校的通告,叮叮咚咚的琴声,好像在空气中激起一朵朵水花,平静,幸福。
Stella最爱的是弟弟Ho。Ho过了一岁半,嘴里开始哇啦哇啦说个不停,却说不清楚。我给他尝一点柠檬茶,他咀了一口,指着他自己的水杯。难道他想喝自己水杯里的水?我递给他。他仍然啊啊地叫。灵机一动,我把柠檬茶倒进他的水杯,他接过去,才开始安心地吸。这个小萝卜头,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
其实还想写下去,不过要去陪孩子玩了。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