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经典篇目
《咏柳》(唐·贺知章)
《蝉》 (唐·虞世南)
《石灰吟》(明·于谦)
《梅花》(宋·王安石)
《竹石》(清·郑燮)
《墨梅》(元·王冕)
《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
(一)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就算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此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作者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自己虽终生坎坷但绝不媚俗的忠贞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二)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三)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本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二、必备知识
概念: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特点:
①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②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a.志向: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 b.操守:不慕名利、不羡富贵,高洁脱俗,坚贞不屈;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
③抒愤--感慨自身,倾吐心中不平之气。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④刺世--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谴责统治者或贪官污吏,寄寓对百姓的同情。 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⑤说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表达作者某种人生感悟或生活哲理。
琴诗(宋•苏轼)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依存的。人不能离开物,物更不能离开人。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生活,创造世界。
解读咏物诗要注意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特征(外表、内在、环境等)。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知人论世,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
4、关注表达技巧。常用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等手法。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三、经典考题
(一)(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A
15.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二)
咏牡丹(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的精神。
D.两首诗都写到了牡丹,但表达的目的不同,王诗突出其硕大,袁诗则侧重写它开放的美。
2.这两首诗除了托物言志之外,各自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解析】D.“王诗突出其硕大”错误。王诗的目的并非突出牡丹的硕大,而是突出其“不成一事”。
2.《咏牡丹》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牡丹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出果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鄙视。《苔》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的精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