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尤克里里不久,孩子妈见我练琴,拿着琴到另一个房间,扯开嗓门喊“开始练琴了,把学的小毛驴练一遍!”接着传来大声的呵斥“你竟然敢打我!”我笑着过去看这对剑拔弩张的母女。心里想,好吧,该我出场了。不慌不忙笑着说“打得好!这次是你妈妈做的不对,不应该勉强孩子做不喜欢的事。”妈妈冷静下来,把琴拿到手里做弹琴状,面带微笑,准备换个思路劝说,“瞧,我都弹的比你好了,是不是?原先你是第二名,爸爸是第一名,现在我可超过你了啊!”我又摇了摇头,道“不对啊,没必要比赛的,孩子你喜欢弹就弹,不喜欢就放下。我们弹琴不是为了跟人家比赛的。”顿了顿, 我假装面漏难色的说,“只是你的小琴刚到咱们家,总是需要人来陪的。这样吧,让爸爸陪你的小琴玩一会儿。”说着,我把尤克里里拿到手里,冲着它说“小琴,欣欣不喜欢你,我和你一起玩吧。我们是好朋友。”转身要走,小欣好像被触动了,急忙伸手说,“我要跟小琴玩!”抢到手里,用手拨起了琴弦。“小琴,我不是不喜欢你,是刚才妈妈语气不好,惹我生气了。你不要怪我呀……”
我拉她妈妈到一边,语重心长,“你知道她音乐老师是怎么跟我说的,他说不要让孩子练太多。你再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我是从来不会命令孩子学琴的,我只是让乐器自己说话,用琴声呼唤她。琴与她就是个小伙伴。喜欢就在一起,不喜欢,慢慢来,急不来的。”
自我评点: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为此我买了两把琴,与孩子一起学,就是为了用我的行动来感染孩子。学音乐本是件有趣的事情,如果被逼的没了兴趣,反而适得其反。对于孩子来说,保持学习的热情是最重要的,最需要保护的。而家长多只看结果,往往忽略了这点,揠苗助长,杀鸡取卵,酿成了多少悲剧。我就听说有个孩子钢琴弹得特别好,也考过了最高的级。但是自考上级以后就再也不弹了,因为他受够了被逼的苦,对钢琴充满了痛恨。这难道不是悲剧吗?
妈妈看到我练琴,才想起教孩子练琴。这是典型的父母教育行为,想起来就催,没有计划性,方式简单粗暴,完全没有用心。孩子打人固然不对,但若不是妈妈说话语气态度出了问题,孩子的反应也不会这么强烈。孩子的错误是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家长的错啊!“打得好!”三个字,代表了我对这种命令式教育的厌恶,这种方式完全是扼杀孩子兴趣的直接原因,的确该打!关于妈妈的“比赛说”,也代表了现代家长的普遍价值观。他们总认为学什么东西一定要有用,比如学音乐就得考级,学才艺就要拿出来展示,跟人家比赛。甚至因为大家都学,所以也要学,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我也不认可。你用你功利的目的让孩子接受你的价值观,他们若能喜欢才怪!你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学一样东西是可以没有理由,完全出自热爱的啊!成年人由于社会环境限制,往往身不由己,选择自己不喜欢的道路。难道童年的时候这点自由你也要剥夺吗?你就不怕招恨一辈子吗?
最后我是用与小琴交朋友的伎俩让孩子弹琴的。其实这是我编的,只是提出一种孩子不练琴的解决办法,供家长们参考。其实质还是对社会低头了,因为我的目的依然是要她按我的方式走。更理想的做法是,孩子喜欢琴,琴就放在她面前,她喜欢怎样就怎样,给她自由,让他自在的成长。我们只是空气,他们需要我却看不到我们最好!
最后,向真正用心关怀理解孩子的家长们致意!孩子们会感激你们一辈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