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的一天,晨光刚刚照进房间,丝丝缕缕的撒在床上,落在我的枕边,我似醒非醒的望着窗外,时间就像静止了,任由思绪忽远忽近,飘飘荡荡,朦胧间似乎听到一个若有若无的声音。
你已经30岁了。
我愣了一下,是啊,30岁了。
不论男女,30岁就算而立之年,而我呢,立在哪里?确实,这几年,老公一个,孩子两个,生活也不在为了柴米油盐而闻鸡起舞,可是30岁的我和20岁的我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一样的不能谈今论古,不懂股票,不懂投资。
30岁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数字,因为成长早已掉队。
确实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四年前,从罗辑思维还在网易新闻里插播的时候就开始关注,每周一集的更新是必追的,得到APP上线的时候也是第一时间就下载并放在手机的首页里,间歇性的阅读,间歇性的背单词,当然,闲暇时间刷朋友圈,刷剧。其实,我一直是别人眼中很努力的那一群人,积极上进。只有我自己知道,以上的以上,只能说明自己曾是个不折不扣的表现型人格,用看起来很努力去获得别人的认同,以及虚假的自我麻痹和安慰,所以结果是,看起来很努力,实际上毫无用处。
经过一些列的全盘360度的自我否定以后决定郑重的和昨天的自己说再见,最先订阅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每天准时准点的七点开始阅读(这个极大程度的治好了我的赖床)思考,留言,刚开始感觉还行,一周留言精选达到4.5次,每次留言的字数也基本在500以上,这也为现在能够比较顺畅的输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订阅了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笑来老师是早上七点更新,刘润老师是晚上10点更新,一早一晚的学习,感觉不要太充实呢,不论是哪位老师的课程,只要认真的阅读,思考,留言,基本上耗时1.5个小时,这个时间挤挤还是可以完成的,不过晚上睡前的阅读基本上就没时间了。
通过接近一个月的学习,真正的认识到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己根本没有起航。越学习,越对知识感到敬畏,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的渺小卑微。
学习了大约一个月左右,问题就出现了,非常认同笑来老师的一个观点就是,英语是我们这一代人在这个社会上工作协作的一个更重要的语言工具,而我念书时就喜欢英语,于是想也没想就报名了成都的洋话英语,一周两次课,老师认真负责,想学好的前提是每天需要抽出半小时间阅读短文,背诵单词,预习复习。
问题就出现了,早晚一个半小时的学习时间再除了工作辅导孩子作业家务之外已经显得比较紧张,现在硬生生的又加入一个英语,时间就显得局促了,工作多的时候担心学习跟不上,学习的时候担心睡眠跟不上,睡眠跟不上学习工作学习都跟不上,还不要说家务和辅导孩子学习。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陀螺,转啊,转啊,不敢停下来。
因为怕掉队,所以很焦虑, 时间太快,需要学的太多。
也许吧,这是我们许多人的内心写照,因为周围到处是机会,也到处是威胁,谁谁谁比自己能力强,谁谁谁前几年还就不起眼,现在又怎么怎么样,我们就像处于各种方向的车流中,无所适从,坐立不安。
于是越学习,越焦虑,越焦虑,越学习。
想想,总觉得哪里没对,刚开始是什么动机驱使自己学习的呢?不就是焦虑吗?努力学习不就是怕得到得太慢,怕失去得太快,怕拥有得太少,更怕想做的事情太多。社会变化的太快,而自己不够好吗。
所以我们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摆脱焦虑,结果越努力摆脱焦虑,焦虑反而变得越来越多。 而且自己在一段时间里由于焦虑情绪的存在而无法专注做事,于是感觉达到目标的进度变慢,而进度变慢,又加剧了我的焦虑,成长积累变成了一个“求快”的事件。
反过来想想,如果一件事情单纯的去求快求速度,可能说明自己已经对这个事情的本身失去了兴趣呢,从而快速的想结束这件事情。
这样的成长积累,本身就失去了意义,欲速则不达。
想起去年学习游泳,极度怕水的我一下水就紧张得直哆嗦,背上绑背漂,手上拿浮板,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心一横终于扑出去,然后在下水的那一刹那由于过度紧张丢了浮板,在浅水区乱扑腾被水呛得要死,从小白到学会的过程中呛了多少水,淹了多少次就按下不表了,有点丢人。现在学会以后才知道,放松的在水里躺着,怎么都掉不下去,越紧张,越掉的快,所以现在想自学游泳的人问我怎么才能快速学会游泳时,我的答案就是两个字“放松”。
我们一直害怕不努力就会掉队,就像学游泳时不挣扎就会掉入水底一样。
上次听古典老师分享,一个人不应该把自己的生活学习安排的满满当当,应该留出一部分时间去链接,链接这个世界,链接身边的人,我觉得很正确。
也许我现在应该多与自己相处,听听自己的内心,到底真正需要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