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拜读了王崧舟老师的同课异构《与大象共舞》。他的这两节同课异构是一次为了理性探究而刻意进行的教育实践。课的价值取向是对阅读教学重“内容”与重“形式”的深刻反思。不同的教学价值追求,反映为不同的教学目标。在王老师执教的两节《与象共舞》中,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不仅明确而且迥异。
第一节课,他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取向,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积累。一开课,他就以词语入手,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特有温度。然后,通过朗读句子,让学生感受到“象为国宝”的“泰国风情”。学生抛出“为什么在泰国大象会这样”的问题后,对文本的解读也就逐步走向了一深入。在第二板块的学习中,学生发现了中心句的“一般规律”这里也是阅读方法的渗透。随后王老师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环节,他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人”字,然后让学生思考“象”字应该写在哪里。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感知分别为“象”找到了四处位置。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体验,他们的阅读体验也变得丰富且饱满了。最终,课堂在角色互换的朗读中达到了高潮。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深情演绎与触摸,最终感受到了“与象共舞”的和谐与快乐。而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也随之落地。
第二节课,他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取取向,重对言语形式的理解、感悟和运用。王老师以一串带“睹”字的成语,展开了新课。并让学生猜想题目——假如是一篇命题作文与象共舞,请学生来写学生会写些什么。在这个环节中,王老师更强调词语的积累、拓展与运用。紧接着他通过课题引出了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出了语言中的“节奏”,并品味和揣摩了遣词造句的妙处。第三个环节中,王老师引导学生对“拥”字进行赏析,不留痕迹地指导了学生炼字品词的能力。课尾他与学生探究了“与象共舞”的真正含义。一节课,从词语到句子,从构段方式到构词方式极其含义,每一处都挖掘到位。
王老师指出:在教学中,我们对“教法”的选择与创设,必须进一步追问两个问题:选择这些“教法”的目的是什么?选择这些“教法”的依据是什么?目的之问即为本体之思,依据之问即为条件之思,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