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后记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被誉为“西藏的歌者与行者”的马丽华的一篇纪实性游记。作品主要记述了“我”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及自然景物给“我”带来的震撼,表达了我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设计的目标是:理清作者游踪,梳理遇到的困难。
以问题“长江源头在哪里?”导入新课,在几张优美的照片中,开启各拉丹冬之旅。回忆游记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用不同符号标出表示地点的词语和人物的所遭、所见、所感的词句。并从作者经历的句子中,理出作者一行人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
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点的转换能根据课文内容,很快梳理出来。同时,对作者遇到的困难有所分析。但对课文的诵读及其不畅,在展示所见句子时,磕磕碰碰,结结巴巴。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还是缺乏感知。
第二课时,具体分析作者的所见、所感,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以时间为界限,从观景力足点,景物特征,写景手法对作者的所见进行品析。品析过程中,对好词好句进行细致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写景文章的常见手段。在从文章中找出写人物的句子,引导学生体察作者“所感”。最后,用“敬畏自然,豁达乐观”归纳作者游览各拉丹冬的心态。拓展观看《重上江源》,具体直观感受各拉丹冬无与伦比的美丽景观,又强调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对中华民族的哺育之情。
课堂上,学生能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语言风格。在品析美景的过程中,对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原始之美,永恒之美”能有理有据分析。但对作者渗透的“苦痛之美”缺乏认识,需要老师引导才能略知一二。
各拉丹冬,这座屹立在青藏高原的“白色巨人”,千百年来,不断引得人类遐想。也就是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才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至此之后,探索者的脚步从未停歇。如果,不是对这片神秘土地有着一颗纯粹的赤子之心,我想那样的“苦痛之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的。
自然的创造,充满神奇。课堂上的学习,也只能窥得一角。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学生如果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也许我们的语文学习就能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