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1:05分,刚听完徐凯文博士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方面的公开课,心潮跌宕起伏,久久难以平复。
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情绪方面的问题,包括抑郁、焦虑、强迫等。
2.行为上表现为适应障碍、学业困难、厌学、网络成瘾甚至一些自我伤害的行为。
3.亲密关系上表现为亲子矛盾、师生关系矛盾等。
心理咨询人群中,儿童青少年占比70%,其中厌学问题又占70%。当然,这是个概数,但有统计学依据。
这跟我们的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孩子生活在大的社会环境中,中等的学校环境和小型的家庭环境中。就像我们清除了雾霾,呼吸疾病就会减少。儿童青少年生活的大中小环境改善了,心理问题自然减轻。
先说小环境,家庭中的父母总是把自己对生活的经验灌输给孩子,孩子不接受,于是出现了矛盾。父母的生活经验无非是获得物质条件的富足,而孩子却需要精神食粮,需要跟父母平等地对话。有多少孩子跟父母同在一个屋檐下却无话可说,因为没有别的话题,只有一提出来就让人生厌的学习话题。
再说中环境学校,学校抓成绩抓排名,给学生完成严重创伤。有个北大的学生有一种怪毛病,想看书却无法集中注意力,因为周边总有人吵闹。图书馆也不行,因为周边有人。只有视线里有人,她就无法专注地看书,只能站在无人经过图书馆角落里面壁看书。经心理咨询发现,这个学生所在的中学,要求特别严格,教室里有摄像头全程监督学生学习,这个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不适应,于是买来很多辅导书,挡在自己的桌子上,挡住摄像头,才能看书。学生自由自在地学习,都成了一种奢望。教师重学科成绩,轻心理成长,不利于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有些教师本身就有心理问题,羞辱学生、甚至性侵学生,本身就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社会也开始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因为现在社会给教育局压力,教育局给学校校长压力,校长给老师压力,老师给学生压力,家长也给学生压力,学生是压力的最终承受者。
北大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博士说,“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30%北大学生竟然厌学,只因得了空心病。”考上大学,没有了追求。学生没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他们除了被父母推着考大学,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瞬间没有了追求。学校的排名成绩的比较,让儿童青少年学会了自我否定,他们对自己失望,对世界失望。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如此严峻的形势,父母该如何做?只有一句话,父母不要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