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男人此生最大的转机,不是在三十岁,也不是在四十岁,而是在五十岁之后。
三十岁的时候,男人还不够成熟,内心比较焦躁,对于人生还是比较迷茫。在而到了四十岁,基本活在了迷惑当中,被生活的琐事搞得一团糟。
等过了五十岁,男人才会对“命运”有所感悟。一来是半百人生已过,无数的经历让自己顿悟;二来是人老了,就能逐渐看透尘世间的真相了。
有很多人都说过这样的话:朋友四十多岁的时候,还是急急躁躁的样子,为什么过了五十岁,朋友就跟性情大变了一般,整个人都改变了呢?
这种“改变”,从哲学的角度来说,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也就是说,无数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最后成就了五十岁后的全新自我。
没有经历,就不会看透;没有一定的阅历,就不会改变;没有一定的顿悟,就不会脱胎换骨。在五十岁后所有的改变,都是一个人对于生命的“全新认知”。
一个男人真正的“贵相”,不是有钱有势,而是在奔五后,把这“两个字”搞明白了。
02
曾国藩到了中年,说了这么一句话:“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一个真正有本事的君子,会把“知命”当成最重要的事儿。连自己的“命”都不了解,就盲目做事,很容易会碰得头破血流。
众所周知,早年的曾国藩,一直不太顺,等四十岁后,太平天国出现了,曾国藩的命运才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大部分的思想,都是从这段时间“悟出来”的。
刚训练湘军,应对太平天国的时候,曾国藩的脾气就特别暴躁,为人也特别直来直往,因此他得罪了诸多的同僚,同僚也给他添堵。
后来,曾国藩的家人去世了,他只能回家奔丧。在守丧的这段时间里,他反省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再结合自己的性格,然后做出了改变。
他在家书中这么跟弟弟说,我们都是老实人,做不到阿谀奉承那一套,也不屑于做。既然如此,做个懂得变通的老实人,多想想别人,也多想想自己,那才是我们的使命啊。
曾仕强教授这么评价曾国藩: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后来,曾国藩依旧以“厚实淳朴”的观念约束自己,从不做小人之事,把君子的一套做到极致。因此,他被后世尊称为“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圣人。
03
曾国藩这种“知命”的理念,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源自于《论语》。
《论语·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知道自己“命运”的人,那是很难做到君子之行的。没有礼数的人,也很难立身于世。连别人说了什么都搞不清楚,又何谈看透人心呢?
很多人会疑惑,命运不是不可知的吗,为什么我们还能看透呢?孔子有句话说得很好,尽人事,听天命。
人,一旦“尽人事”了,那他自然就能在过程中,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所谓“扬长避短”就是这个道理。
曾国藩是忠厚老实之人,做不到阿谀奉承的小人行径,那他坚持“厚实”做人原则就可以了。这,便是“知命”后的最好选择。
有些人不适合当老板,而适合当下属,那就做好下属的本分,就等于完成自己的使命了。这世间,既然有人是老板命,也自然有人是下属命。
这两种命,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不合适之别。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04
一个家庭中有这么两兄弟。
大哥通过炒股以及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因此,二弟就模仿大哥,也去炒股,也去做生意,谁知道连父母留给他的家底都亏空了。
二弟就特别不解,为什么大哥能够通过炒股和做生意赚钱,而我就不行呢?是不是老天不公平呢?
其实,无数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别人能这么做,自己也能这么做。殊不知,别人适合走这条路,不代表他也适合走这条路。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老师,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医生,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总经理。这个时候,找到自己的方向,做好自己的本分,才是最好的选择。
男人奔五后,最高明的“知命”智慧,就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不是盲目随波逐流,成为了任人收割的韭菜。
资本市场中有这么一句话:“所有的韭菜,都是不自知的。”
这世上只有一个巴菲特,这人间也只有一个任正非,谁也模仿不来。既然如此,顺着自己的命运轨迹,去完成该要做的事儿,方能履行好“各尽其责”的社会责任。
从古至今,凡所“知命”之人,无论贫富,皆是有贵相者。因为知命者,不多,而盲目者,居多。那有福之人,就比较少了。这,便是“二八定律”的真相。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