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大学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特别反常的现象:成绩越好、能力越强的学生更容易自卑。
比如,大学里我认识一中文系的学霸,她仅21岁,还未毕业,就出版了好几本畅销书,拿下多项文学大奖,个人自媒体有着稳定高收入,可每每我称赞她时,她却觉得自己配不上现在的成就,仅仅只是运气好罢了。
当时以为是她喜欢“装”,故作高尚,所以和她相处时间长了,我反而有了一种诡异的优越感——虽然我哪哪都一般,但我从来不装逼啊!
可直到后来,读了尽百本书、走过上万里路,我才发现,天呐,我竟然如此愚蠢地误会了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她没有装,是真的自卑。不过她的自卑给了她继续前进的动力,不忘初心,十几年一直坚持阅读和写作,优秀如她。
2.
我们的教育从小就在我们脑子里根植下一个概念——自卑是糟糕的,长大后肯定不会有出息。
事实上,这是相当肤浅的理解。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自卑感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发生,,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我们不可能总是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所以,自卑是正常的,而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处理自卑的方式。
有的人,为了让自己“显得不自卑”,他们在别人面前假装自己特别强大。
他们内心特别脆弱,根本受不了批评和讽刺,更别提听进任何人说有关他们不好的意见,很显然这类人特别吃亏。
一个典型且真实的例子就是著名的花剌子模国王信使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花剌子模国王摩柯末苏丹,本身雄才大略之人,他的军队屠杀了成吉思汗的商队,因此与蒙古发生了战争。第一场仗,作为常胜国王,苏丹自己参战,那一仗打得日月无光,但他的军队惨败。蒙古军队的可怕,吓到了苏丹。
在那之后,他一直躲在遥远的都城,再也不敢和蒙古军队对垒,不仅如此,他还将报来坏消息的信使送去喂老虎,而报来好消息的信使则得以升官发财。结果花剌子模被蒙古彻底毁灭,九成的国名被屠杀。
3.
而还有一类人,则是和像我朋友一样,他们把自卑转化为让自己更优秀的动力,因为提升了自己、取得了更高的成就从而避免再一次感到自卑。
这里也举一个例子,葛优。我们都知道葛优是影帝,但其实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号——自卑的喜剧演员。
葛大爷在演戏上有深度的自卑心理,他常常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才会用别人十倍功夫琢磨角色琢磨戏,这也导致他演的小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以及他对每个角色的诠释都特别到位。现在的葛大爷早已是资深导演最青睐的票房保证了。
其实不单单是葛大爷,许多优秀的演员都是特别内向自卑的人,而他们过人的演技更多来自勤奋而非天赋——在每一出戏中他们都会用尽一切方法去了解他们所饰演的角色。
罗伯特·德尼罗为了演好一名拳击手(《愤怒的公牛》),先在几个月内增重30千克,而后在几个月内又减重30千克。梅尔·吉布森为了拍好《勇敢的心》,曾经花费几年时间去图书馆“做功课”。艾德·哈里斯为了演好贝多芬(《复制贝多芬》),花了好几年时间打磨自己的琴艺,揣摩贝多芬的心迹。刘德华为了演好《阿虎》,只在能自然地流露出虎落平阳的神态这一点上,就自愿挨了许多顿打……
自卑,不是低下头委屈自己,而是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通过勤奋和坚持让自己的命运发生转变。可见,自卑也有不可小觑的力量。
4.
相比普通人,优秀的人更容易感到自卑。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容易给自己设定过高的标准,认为自己在A领域能做到100分,那么同理在B领域、C领域也要同样做到100分。但很明显,完美并不存在,他们可能在B领域或C领域只有65分,这种强烈的反差便是“自卑感”。
另外,还有一方面,即优秀的人博学多识,他们的学识越丰富,就越感觉自己很渺小很无知,惶恐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很多,渐渐选择了“谦逊”、“低调”的生活策略。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成功人士接受采访时都会讲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运气罢。
现在看来,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自卑是有道理的,虽然不懂他们是因为自卑才变得优秀,还是因为优秀更加自卑这种哲学问题。但,它刷新了我们对“自卑”的认识,即自卑并非只有坏处,它亦可促使人去改变自身的处境。
难怪阿德勒在书中还写到另外一句话:“自卑感和优越感是人生同一基本事实的两面,二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如果喜欢,请点赞鼓励我继续创作。
若是有用,可以关注我的简书ID。
谢谢,你的鼓励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