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微博的热点话题“揭秘中国农村,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姑娘,来谈谈她眼中的中国农村。
一
写今天的文章之前:
我跟大家声明,我是90后,同时也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的父母,都是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记忆中的乡村,现在的乡村,我眼中的中国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
翻看微博热点话题,我颇为吃惊意外,看到某新闻报道上了热搜榜“揭秘中国农村现状: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种地,90后不提种地”。“种地”,好陌生的两个字,这个曾经在童年时伴随我的字眼,此时此刻却有着很多关于它的回忆?在写今天的文章前,我还特地给家中的老妈妈打了电话,离开家好久了,已不清楚现在的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半个小时的交流,老妈也是被我问了个遍?也便有了今天的文章!
曾经的农村,人人都想卯足了劲进城!
打从我记事开始,就特别喜欢两个日子,一是“过年”,二是下雨。我如此真真切切的盼望着过年,倒不是因为有好吃的和有新衣服穿,而是那个时候的农村,只有过年的那一个月是不用下地干活的。同时,我喜欢下雨,也是如此,下了雨不用下地干活。
我讨厌干活,每逢妈妈催促,总是想着法子逃,也便有了旁人眼中的“怕干活”。说实话,谁会天生喜欢干农活呢?农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辛苦。
我出生在1990年,恰逢80、90的“接口”,中原大地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子,方圆十百里都是大大小小的村落。我们的村子,很小,200户人家,从村头走到村尾,花不了一天的时间。村里有两条河,我最喜欢是每逢春耕时间,河里来水了[农村要浇地,会有水闸打开,把水放到村子里的每条河里],哗啦啦流淌,几个小伙伴,一溜烟追着水草玩。但也有不开心的,来了水,上学就得绕远路,不能横穿河了。我们周围也有一些其他的村子,河水流经每一个村落。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有河水?浇地用的。农民是靠天吃饭的,庄稼是靠水吃饭的,久旱逢甘霖,可没办法就得自己扯管子抽水浇地了。村里有三大块空地,我们称之为“场地”,主要是收麦子和晒麦子用的。
我记忆中的陈旧的中国农村,主要是从1995至2006年之间,95年我记事,03年为乡村大变化之节点。
1 :1995年至2003年
这一时间段的农民很忙,忙得休息日子只有下雨天和过年;
这一时间段的农民,大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一时间段的孩子,也是最忙活的,每逢不上学的日子也便跟着父母到地里帮忙干活;
这一时间段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牛和犁耙;
这一时间段的农村,你还能瞅见用麦子买东西的现象;
这一时间段的农村,你可以看到有规律的种地季节。
从我四五岁记事开始,家里就有头牛。也便是那时,我开始干农活,给牛割草用铡刀切成碎末给牛吃。我很怕牛,那么高大的牛总是会踢我,五六岁的我并没有多高,夏天了,牵着个牛去树荫里喂它吃草,这是最轻松的农活。偷懒的我总是把牛往树上一栓,便私自跟小伙伴去河边玩水了。
那时的农忙季节,除了下雨和春节,全是干活的季节。时常是这种节奏:
⇢ 二月中旬开始忙碌地里的小麦,浇水或打药,还有施肥。
⇢ 四月初开始培植棉花苗,具体我已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河南是产粮大省,但你可能不知道曾经还是个产棉大省,而现在你几乎找不到棉花的踪迹,已经消失很久了。那时的培植棉花苗,通常是在小麦地里夹杂的。我记得清楚,老妈总是扛上铁锹,拿着绳子和桶就出门了,在小麦地里要找出一块地,把麦子拔了,然后砌成长方形的形状。
诸如上图长方形,做好模型之后,用水浇灌,来回各两天,待泥土恰好,也便开始用一种机器打成上述的形状。通常是,一个人打,一个人摆放。随后便是再次好几桶水浇。到了晚上,老妈又开始收拾棉花籽,把晾好的棉花籽跟药物混合。一切准备就绪后,到了四月中旬,然后便一家老小去地里干活,干啥呢,下棉花籽。
那个时节,学校是放假的,孩子要专门去地里帮忙。一家老小,拿着各种盆、碗、瓢、桶,还有泡好的棉花籽和长长的木板。木板干啥用的,手够不着的地方,垫个木板上去。记忆中,亲戚朋友们总会来帮忙,一起聚集了去干活,给你家干完,给我家干。
⇢ 五月初,棉花籽种下去,差不多就长成如上这种形状了。然后又要开始忙了,往小麦地里种棉花。那是最忙最累的时节:大人们牵着牛犁地,小孩子帮忙用铲子移植花苗,再两个人拿着篮子把花苗洒在犁好的地里,每隔一米一个花苗,外加一两个人席地徒手栽花苗。通常是如上的流程,父辈的兄弟们集合,一起张罗着干农活。
种上棉花,你以为就完了,没有!收麦子的季节又来了,没错,我们又要放假了。每逢芒种季节,学校通常会放两个星期的假,专门帮家里人收麦子。
为什么要放假?活实在干不完,不放没办法。小孩子帮忙做个饭,或者拾麦粒,要嘛就是去“场地里”帮忙提袋子。芒种时节的村子,绝对是最忙碌的,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把麦子给收了,否则一下雨,全年的辛苦几乎白白浪费掉。
记忆中,每天凌晨四点钟,老爸老妈就拿着镰刀下地了,然后用三轮车或人力车装上麦子,拉到村里的”大场地“里。村里的大场地,家家都分得了一块小空地,专门在收麦子的季节用。最古老的时候,是用牛拉着磨碾压,我记事的时候,已经有了车和机器。用机器打麦子,小孩子慌忙用盆子将麦粒装进袋子里,有劲的男人用叉将麦秸秆一一垛起。每个人,都被安排好了职位,人人都要忙活上半个月,最为夸张的是什么?天下雨,熬一夜不睡觉,第二天天一亮又开始下地干活了。
你以为收了麦子就完了,要晒麦子,然后呢还要想方设法把地里的麦茬去掉。怎么去,犁地。这个时候牛又上场了,然后小孩子把麦茬捡到地头扔掉。直到七月份,属于小麦的季节过去了,又一个季节来临了,“棉花,要长大了”。
⇢ 小麦收完后,属于棉花的季节又开始了。小麦没了,地里还有棉花呀,棉花绝对是可以让你一直忙到过年的农作物。棉花,隔得太久,记不太清楚。要除草、打药、除虫、剔花苗、掐花茬(这个我到现在都没学会),这些活几乎可以干到九月下旬。我记得有一年河南遭受严重的虫害,打药压根不管用,爸妈拎着我们拿着盆到地里,然后每个人发一个小棍,用小棍敲打棉花,盆里全是虫子。可是就这样,还是很多棉花都被虫吃了。我还记得有一次水灾,下了连续十天半个月的雨,棉花是不适合在下雨的地方生存的。我们小孩子最开心,再也不用干农活,可是愁坏了大人们,眼睁睁看着大片大片的棉花死掉。
如果顺利的熬到十月份,棉花桃要开花了,又开始忙活了。记忆中,妈妈会给我们每个孩子做一个布袋,用来盛棉花的。河南的棉花是很高的,淹没了我们的身体,也便一遍遍的摘棉花桃,满了倒进袋子里。为什么不摘白花花的棉花,河南会下雨。白天摘下即将开的棉花桃,堆在家里面;晚上吃完饭,每个人分一点,干啥,剥棉花,把棉花播完晒。
⇢ 地里的棉花,总要摘上那么十几轮,待到十一月又要忙活了,干啥?要把地里的棉花拔起来,用车子拉了放到家里面。院子的周围,被棉花树堆得满满的,在下霜之前,小麦又要种上了。种完小麦,堆在家里的棉花,村民们一个个慢慢的摘;堆在家里的棉花桃,每逢晚上,一家老小围着电视每个人分一堆,然后开始播棉花。那时,即便是不出门,也要整天忙活了。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过年前农历腊月初。为什么在过年前一定要干完,村里长辈们常说,“今年不把活干完,还留到明年吗?”活,你不做,永远干不完。
从三月份至过年,村里人几乎每天都在劳作着。没有人偷懒,没办法,农村人靠天吃饭。可是能挣几个钱,记忆中那段时间是要交公粮的,也就是你好不容易种的麦子要无偿的上交一部分(该政策于2003年废除)。剩下的麦子呢?能卖很多钱吗?不,除了自己吃的,也就几毛钱一斤。那棉花呢?能卖很多钱吗?其实种棉花很辛苦,很多人都不愿意种,那时没什么机器,全都靠人力,整个过程下来,特别麻烦,再加上天灾,更别提能卖几个钱了。可是为了生活,你不得不去整日整夜的劳作,不然就等着饿死。
农民很勤劳,可我们孩子都怕干活,也便卯足了劲读书,渴望着有一天能逃离乡村,去所谓的大城市工作,再也不用干农活。我相信,那是很多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所企盼的。
2 :2003年至2006年
这段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年,农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一拨人的进城。2003年,我上了初一,村子里的人有些不上学的孩子开始进城了。刚开始只是一两个,2003非典发生,村里人突然齐全了起来,很多在外打工的青年从北上广回归。初一下学期,我们班少了几个女孩,我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逢年过节,有了第一批从城里回来的人,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们。
村里人开始慢慢流行起打工的热潮,我爸也经常会开玩笑,“不如你们别上学了,去打工吧”,每每此刻总是引来我妈的怒目。也便是那时,我才知道班里消失的孩子都去打工了,以女孩子为主,因为“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处”。初中时,班里总会时不时少几个孩子。有一天,村里第一个出去打工的人回来了,据说手指断掉了。那时的村子里,还有着很多年轻人,但是05、06后你几乎瞅不见了。
⇢ 棉花消失了。2003年至2006年,只是短短的三年时间,我们村你再也见不到棉花了。一是天气不适应,总是下雨;二是种棉花太繁琐;三是棉花价格低;四是更多年轻人出去打工了,挣的钱比种地高多了。
⇢ 牛慢慢消失了。2002年,我们家的老牛误吃了农药去世,再过个一两年,村子里几乎再也看不到牛了。
⇢ 村里接受了联合收割机。农村接受机械化并没那么快,一是为了省钱;二是之前地里夹杂着棉花,确实不好使用机械;三是刻板印象,割不干净。直到棉花消失了,走向机械化的人越来越多了。再也不用担心压坏棉花苗了。
⇢ 大范围出现了玉米。以前村子里的人只种小麦和棉花,棉花消失了,玉米出现了。每逢收割完小麦,玉米苗被种上,待到十月份收割完,下霜前再次种上小麦。
二
1995年至2006年间的农村,确实是非常之忙碌的。生活在农村里的人们,从来都不曾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空闲。孩子们盼望着过年,真的不想干活呀,感觉此时此刻码着字,眼前还出现儿时的场景。
没有任何人,是天生喜欢种地的,如果可以有更好的生活方式,又怎会如此辛劳劳作呢?“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提种地”,这一现象,我想说,没有谁天生喜欢种地,如果同样能生存,挣的钱还会多,每个村民都会逃离。种地实在是太累了,辛苦一辈子,没几个钱。
2006年,我上了高中,后来又上了大学,待在村子里的时间越来越少。有一次过年,我走在村子里的路上,发现奔跑的孩子我全然间都不认识,叫不上名来了。工作后,我更是很久不回一次家,那个乡村已经变得我越来越回不去了。每逢过年时节,村子里是聚集最齐全的,外出打工的孩子们都回来了。我有次问我妈,之后村子里还有孩子读高中吗?比我小四五岁的。妈妈说,都没了,除了还在上幼儿园、小学的孩子,基本上全去打工了,打工从一开始决定出村子,便成了习惯“过完年奔走四方”。最早出去打工的一拨人,确实富了起来,有人盖起了楼房、买了车,日子也慢慢改变了。打工挣的钱多,谁会去种地呢?今天打电话,我还颇为好奇的问老妈,“村里的年轻人还在吗?”
“不在了,除了老人、女人、孩子,基本上能出去的都出去了。不出去,就是没出息”,我又问妈妈,“你还会像往常一样下地吗?”,“不去了”,妈妈说,地里没活。我妈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曾经总要时不时去地里逛逛,说什么看看踏实。至于那些种地的家伙,更是慢慢绝种了,“铁锹、叉、镰刀、犁耙、簸箕”这些东西也渐渐消失了。
我向老妈打听现在的粮食和玉米价格,得到的答案,仍然很低,中国的粮食价格持续走低。你很难想象,小麦是一块钱,玉米是七毛钱。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地,压根就挣不了多少钱。“那还种嘛”?老妈说,“种呀,农民怎能不种地呢?”以前村民自己产的麦子,会留着打面吃,现在呢?村子里的面粉厂都没了,家家不用打面了,直接买面粉吃,也不用做馒头,直接买馒头吃。
“妈,你说将来的农村,会消失吗?”
“怎么会消失,总有一拨人要转型,如果年纪大了打不动工了,又没房子,家就在农村,这部分人有可能会回来,毕竟有地饿不死,也是保障。”
“妈,你讨厌种地吗?”
“虽然辛辛苦苦干了五十年,讨厌呀,可是这世上哪有什么绝对自由的事?你生下来就是如此,也只能选择接受。现在跟以前大不相同,很轻松,有很多空闲的日子安享晚年。”
“妈,你觉得将来农村会怎么发展?”
“如果不提高粮食和玉米的价格,可能很多地会荒着。如果是有人同意承包,也倒是好事,但又未必任何人都愿意这么做。其实,我也不知道,估计也看不到了,妈老了,但社会毕竟在变好...”
老妈说着说着沉默了,我也便挂了电话。但毕竟整个社会在变好,商业文明来临,传统的农村社会必然将会被淘汰。如果农产品价格仍然很低,或者说没有形成统一大规模管理,有多少人会去种地,也许压根就没人做。
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出苦力,却挣着少的颇为可怜的钱。当然,也没有谁喜欢种地。传统的土地运营模式,必然会被改变,这也是社会不断更新换代的结果。
我妈最常说的一句话,“人,都要赶潮流,无论你是什么身份?”而现在的农村,也在赶潮流中变换着模样,只不过有的人会回来,有一部分人真的不会再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