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三国志·先主传》载,‘章武二年(222),夏六月,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改鱼复县曰永安。至章武三年(223),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即自刘备夷陵兵败至去世,期间尚有十月时间。
故刘备并非如世人印象,兵败不久而郁郁而终。
至于刘备最终死因,参《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下痢」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曰,‘以其泄利不爽,名之下痢’。即排便困难,却与腹泻不同。而「后转杂他病」,应是由肠道引发并发症,最终导致不治身故。
一、为什么刘备一生屡屡受挫,却总能化险为夷;黄巾以来诸侯相继覆灭,刘备却可逆袭崛起、三分天下?
气质、能力暂且不论,毕竟历史留名之辈皆有其独特之处。
曹操能够击败四世三公的袁绍一统北方,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孙策兵不过万却能够占据江东,则是背靠袁术、并抓住了江东区域势力暂时空白之时机。
而刘备一介白身,唯一的优势、资源即「皇室宗亲」的身份。故后世尝有传闻,即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
《先主传》载,‘刘备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
然据《汉书·王子侯表》载,刘贞被削爵夺地后,再也没有任何其相关的记载。而中山靖王刘胜为人喜好酒色,一生之中生子多达一百二十多个,多到自己都分不清楚。
其间又有十一子被武帝废掉爵位,导致家族纷纷迁移避祸,族谱混乱,根本无从考究。
且曹魏史学家鱼豢所著《魏略》载,刘备是临邑侯支属,而临邑侯刘让却是常山宪王刘舜之后。故刘备的皇室血脉多少有些说不清。但正如《唐·吉诃德》中的那句名言,‘只要你能混出点名堂,自然会有人发现你的贵族血统。’
刘备称帝后,又有谁会在乎、抨击刘备的血统是否纯正……
刘备一介白身,却能够拜在儒学大师卢植门下,无非「皇室」血脉而已,进而成功步入士族阶层。
后能够逐步崛起,亦是由投奔师兄公孙瓒始。又如刘备集团早期之重要骨干「孙乾」,即是卢植的师兄、刘备的师伯,一代儒宗郑玄推荐于刘备。
孔融求救与刘备时,刘备激动尝言:“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
一是激动自己声望的提升,以及士族对其的肯定;二是激动能够与大儒孔融建立人情联系。
刘备出道以来,不断地积累着声望,即是一层变相保护,曹操当年的犹豫不决,即顾及刘备当时的威望,以及一系列后果。如果当时刘备仍旧是默默无名,曹操绝不会有丝毫迟疑。
同时,「皇室」血脉亦是刘备能够缕缕化险为夷、逢凶化吉之关键所在。
汉末刘氏诸侯,参《三国志》载,‘建安二年(197),繇寻病卒,时年四十二。’刘繇死后,孙策方有机会占据江东。刘表之子刘琮,曹操占据荆州后,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而刘备占据蜀地后,迁刘璋于公安,归其财宝,后以病卒。
唯兖州刘岱死于青州黄巾暴民之手,幽州刘虞则死于天使段训之手,即使公孙瓒亦不敢亲自动手。
古代诸侯相互征伐,亦讲究师出有名,否则影响声望、动摇民心。而针对刘氏诸侯更需要势与名,故刘氏血统亦是一层重要保护。刘备数次危机,即是依靠皇室之威望,与个人之声望每每度过难关。
然刘备能够在最后逆境崛起,并非是一种巧合、运气。刘备前期的狼狈,盖因其先天条件不足,需要不断地积累政治资本所致。
而至刘备占据徐州之时,其政治积累已相对充足,并不缺少文臣武将,世家豪族的支持。陈登即曰: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之所以功败垂成,盖因刘备面对的敌人是曹操。
曹操掌控天子,大势已成,除却袁绍四世三公,旁人不可与其争锋。面对曹操,刘备「皇室宗亲」的头衔,反而成为其最大软肋。曹操以君令臣,刘备岂有不败之理。
但刘备胸怀大志,且坚定不移,以及刘备前期的积累,最终立足于荆州。
《陈登传》即载,‘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
期间许汜不满陈登「不相与语,自卧大床」,即著名之「元龙高卧」。但刘备斥责许汜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可见,刘备是时时以天下为怀。辛弃疾尝有词赞曰‘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伴随着北方一统,刘备的优势亦随之显现,汉室人心之残留、世家豪族之趋利,与刘备胸怀大志、坚定不移结合,最终刘备「人和」之势应运而成,至曹操的南征失利,而不可阻挡。
二、刘备一生是否忠于汉室?又是否如同小说一般乃仁义之主?
曹操于《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尝言,‘年少时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可见,曹操之志向是逐步提高,被大势架着前行,实则是一种被动行为。
但刘备却是不同,参《先主传》载,‘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所谓羽葆者,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亦泛指卤簿或作为天子的代称。刘备则是自小立志、心存野望,且一生坚定不移,可见其意志之坚定,是否忠贞汉室,已是不言而喻。
不过刘备被后世尊崇亦在于此,其一生贯彻理想、坚守不变,并最终实现,实非常人所能及也。
刘备尝言:‘每与操反,其事乃成。’即刘备的自我定位,且异常精准。树立反曹旗帜,最终获得立足天下之政治资本,实际上即是今日所谓之「人设」。倘若刘备前期有着足够的政治资源,或许亦无需仁义之形象护身。
以刘备枭雄之姿,是否会「奉天子以令不臣」亦尚未可知……
但无论刘备内心真实想法若何,能够保持着仁义,做到言行合一,一生到底,亦无所谓其心中善恶。
三、既然刘备多是伪装,小说则尝言「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那么,真实的刘备是否亦是薄情之人?
实际上,人们心中之印象不过是断章取义所致。就小说情节而论,刘备此言应情应景。
首先,刘备并未公开言论;其次,刘备亦未当着妻妾、女子面前言论。而是在兄弟面前提出此观点,仅是一种高等的御下之术。亦可认为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一种表现,不可以此为薄情之论。
刘备起步较低,一生投公孙瓒、投陶谦、投吕布、投曹操、投袁绍、投刘表、投孙权,坎坷不断……四处奔波,追逐、逃命已是家常便饭,故而经常造成「弃妻弃子」之状况。最终造就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之形象。
然纵观历史风云,但凡心怀大志的枭雄人物,多是薄情之辈。
因为其代表的是无数的利益集团,维持着利益胶着的相对平衡。
不可能以个人主义、感性主义为准。刘备由底层逆袭而上,并不具备多情的外部条件。即使刘备内心多情,后世又岂会知晓,文献所载不过是刘备特意表现之言行而已。
纵观三国,刘备对于其历史走向至关重要,地位甚至高于曹操。即使被尊为天地宠儿,亦不为过……
从个人角度而言,刘备一生非常值得后世尊崇与借鉴,并以为标杆。然从历史角度而言,说刘备是汉末最大「变数」亦无不可。如果没有刘备占据蜀中,或许终将难以三分天下。曹操兵进西川、进而顺江东进,一统天下进程会非常快。
换言之,能够为中原大地保留更多的元气,未来的五胡乱华或许亦不会发生。
但从后世角度而言,如今的民族盛事、文化多元,亦得益于数次的南北融合。
故无论世人如何评说,亦不过是从一个角度、一个点出发而已。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故无人能够给予一个人绝对公正的评价。
特别是历史迷雾中的只言片语,更是容易管中窥豹、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