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赵武灵王十五岁退五国联军,已经显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对于赵国的处境,他心里也是很明了的,赵武灵王十九年,召大臣肥义商议国事,面对赵国的境况,就初步表述出了他欲推行“胡服骑射”的构想。
“ 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
想法虽然好,但执行起来却没那么容易,自古以来夷夏之别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要想在中原之国变胡服,其困难可想而知,消息一出立即遭到了朝中大多数人的反对,“群臣皆不欲”。
赵武灵王看到大多数人都反对,心里也有疑惑,大臣肥义的一番劝导在此时起了作用,“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义矣”。经过肥义的安慰,赵武灵王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发出了“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的誓言。
突破了层层阻挠,赵武灵王用他坚定的信念战胜了朝中的反对力量,“胡服骑射”得以在全国推行。
“胡服骑射”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策,赵国北境几乎被胡人半包围着,胡人善于马上作战,服饰短衣窄袖,对于作战很有优势,而赵国是宽袖长衣,不利于骑射,在作战中常为自身衣饰所影响。赵武灵王看到了胡人的优势,不拘泥于夷夏观念,主动的向胡人学习,也可以说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最终赵国军队的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在后来的几次与中山国和北方胡人的战斗中就显现出了改革的成效,基本上都是大获全胜,使北地胡人再也不敢南侵赵国,最后更是拔掉了中山国这个眼中钉、肉中刺。
赵武灵王除了开明的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之外,还具有超人的胆识,从他只身入秦,就可见一斑。
在一次北伐的过程中,赵武灵王想通过北方的云中、九原,直接袭击秦国。为了了解秦国的地形以及顺便了解秦王为人,他化装为使者进入秦国。秦昭王见他气度不凡,想必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就起了疑心,派人去捉拿他,而这时赵武灵王早已经逃走了。
秦国素来被列国称为“虎狼之国”,而赵武灵王却敢只身入孤狼之地,其勇气可嘉,在列国君主中实为罕见。
在上篇我说到赵武灵王是一位悲剧英雄,说他是英雄,从赵武灵王的一生经历中不难看出,他的悲剧就体现在他晚年的传位一事中。
“立储”一事在中国历代王朝都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要做到和平过渡是非常需要智慧的,而赵武灵王就在“立储”一事上犯了错误。
赵武灵王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公子和,一个是公子章。刚开始是立公子章为太子,但是公子何的母亲吴娃受宠于赵武灵王,临死时就要求赵武灵王立公子何为太子,再加上公子何从小就聪明伶俐,赵武灵王就答应了,于是废了公子章,而立公子何。
没过多久,赵武灵王就立公子何为新君,自己退位,自称主父,也就是“太上皇”的意思。公子章与公子何的明争暗斗一直未停歇,即使公子何已经立为新君,但公子章还是不死心,秘密策划着政变,想取而代之。
公子章也是颇得赵武灵王的欢心,都是自己的孩子,哪能厚此薄彼。于是,赵武灵王想将赵国一分为二,两个儿子各得其一,这个想法非常的幼稚。对公子何来说,到手的肥肉怎么能甘心让别人一半?
因为这样,最终闹得三方都不愉快,最后在沙丘这个地方,因为两个儿子的王位斗争,赵武灵王被断粮三个月而活活饿死!
这也不得不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所以“赵武灵王”的“武”后又多了一个含有贬义的“灵”字。
“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