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优秀的人都有个特点:对新知识保持开放的态度,以保持多维度的竞争优势。
之所以在一个领域突出,主要是因为凡事都是有成本的,如果某个领域你是用来支付基础成本的,你至少要保证你的这个领域足够好,否则这个维度你的得分就是负的。那么你的多领域最终也只会是负的。
多领域来看,跨界成本越大,越有可能获得极大的利润。
多维度的培养自己的能力,也是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身上。所谓的一心两用,也只是擅长快速切换,并且做到专注于眼前的事情,而不会把注意力浪费在其他地方。
无论是单维度的死磕,还是多维度的延展,其实只是不同的策略而已。
只有在一个维度上足够的突出,才能和其他维度配合打出好成绩,而不是样样通,样样松。
把打造自己当打造一支团队。为自己开拓的每个维度,实际上就是为你的这个团队添加了一名成员。拥有越多的成员,能够组合搭配的方案也就越多。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拿出来的解决方案就越丰富。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各种能力“团队合作”的成果。
多维度,最大的一个好处是增加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不会停留在某个角度,固执己见,而会更加的灵活,拥有更为丰富的认识。而且,你虽然不精深,但是你知道该从哪个方向入手,而不会束手无策。
读书学习,也可以调用多维度,事半功倍。
相信积累,相信时间的力量,把注意力持续的投入到对自己成长有益的事情上。对新知识保持开放的心态,不都是为了跨界准备,不要被限制住,很多时候,会有意外的惊喜。
两个维度是否能够交叉产生多维竞争力,可能不光取决于它们各自深度,有时候可能还取决于他们之外的其他维度。面对不同维度能力的积累的时候,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耐心,说不定被出现的新的一个维度就串联起来了。
中国人的习惯是说教,却缺乏鼓励。已经有无数的书,文章来证明,鼓励比说教更能帮助人成长。在鼓励中建立成就感,建立自信。而自信是前进路上的必备技能!
我以前是个极为不自信的人,现在回想可能是因为家里的教育方式,总是告诉我要谦虚(当然也没有错),有一点成绩的时候,总是会建立一个更高的目标,虽然一直在进步,但是却一直不自信。在大学这个东西一度非常困扰自己,当时竞选班长,当着熟悉的同学,紧张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一度想如何培养自己的自信,虽然到目前也做的不好,但是相比以前已经进步了不少。自信是个能力,自信的表达,也是需要刻意训练的。
鼓励,在现实生活中太稀缺了。坚持自己的梦想,学习一门新的技能等等,往往都是迎着冷眼与嘲笑。面对这样,唯以事实以报之。
“每个人的认知范围及认知角度都不同,只有你站在他的视角去解释才有效,也就是常说的因材施教” 让我想到德鲁克的《旁观者》,书中用了很多例证来说明,管理学,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而全面的思考。建立不同的维度,然后尝试用一个维度的知识去解释另一个维度的事情,通常会有意外的收获。
说起节点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有“意外的连接”出现。不论在拓展其他维度,还是在已有维度中钻研,都应该经常回顾一下,看看是否有一些节点之间已经存在了交集。以前在看一本比较艰深的书的时候,从一开始就总会有很多无法完全理解的概念或者思想(节点),想要弄清楚很困难,但是往往先放着,继续往下看,等一本书看完了,再回头来看那些困难点,发现很多问题都已经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了。一个系统的事情,往往前后是会有联系,或者相辅相成,就需要不断的前进,之前的很多问题就在前进的过程中已经解决了。
我们可以打造不同的维度,但是对于每一个维度都应该要足够认真,至少学过的东西就要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块深有感触。人可以欺骗别人,但是千万不要欺骗自己,永远正视自己。你付出的努力,都是你的一部分,那么你学到的东西有没有成为你的一部分?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根本只是在浪费时间,而不是在建立另一个维度,这一点非常重要。你扎扎实实的打造多维度,成为自己不同的能力模块,然后才能打造乐高式能力,可以跨界组合,以形成独特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