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阅读,是一件极其简单却又特别复杂的一件事情。简单的是,只要你认字,你就能阅读。那怎么又说复杂呢?这是因为当所有你认识的字串联在一起后,你得经过大脑的加工,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你认识一句话里的所有的字,但是却不一定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阅读一本书,是否真的有收获,还要看我们对该书是否达到一定的理解程度。很多饱读书籍的朋友们,都会遭遇这样一个情况:书读过了,就忘了。当跟别人聊到一本以前看过的书时,我们会说,“这本书我读过,挺好看的。”然后,再没有然后了。
你读过的书,最终没能成为你的气质和修养,而只是从你的记忆中轻轻飘过,没留下一片云彩。依靠阅读改变命运的人始终没能轮到自己,自己的人生涛声依旧,读书仅仅是自己打发无聊时光的一种方式而已。
说什么“你读过的书,最后都会成为你的气质和修养”,可是读了就忘,真的有变成我们的内在吗?这是不是自我安慰呢?年纪越大,书读得越多,感觉阅读改变命运的人都是别人,跟自己却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那么我们不禁要发出一个疑问:一本书到底如何读才算是真正读过呢?
02.
作者齐藤孝在《阅读的力量》中给出了答案。《阅读的力量》提出,判断一本书读过还是没读过的标准,那就是:读过一本书,首先必须做到能归纳该书的要点。
也就是说,你能够从一本厚厚的书中归纳出书中的要点,是你真正阅读这本书的第一步。
通常情况下,你读一半的书,大概能够说出这本书的核心要点了。一本书看完或是只看了大部分后,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举出具体的事例并归纳出该书的要点,这本书就可以算读过了。是的,你不用怀疑,不要抱着非要把一本书从头到尾看过才算是读过一本书的错误观念。
那么,为什么我们读过的书在记忆的天空划过一道痕迹后,便消逝在天际?我们问下自己,一本书读后读完一本书后,是不是能够说出书中的概要?是不是能归纳出要点呢?如果我们看书时,能够随时问自己书中的要点时,你会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
我为了不再出现“书读了就忘”的情况,就算别人不问我“这本书写了什么”,我也会主动去告诉别人,向别人简要地说下书中的主要内容。这样在与别人分享的同时,也让自己的阅读进行了输出。一个人坐下来时,便拿来一张纸,把书中的要点进行归纳和整理。这样一来,有输入,也有输出,让书中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阅读应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遍下来,书中的内容可能还是分散在我们大脑的各处,那在阅读之后,对书中要点进行归纳、概括,便可以将零散的记忆碎片连成线、结成网,让书中的内容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
03
要知道,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你不要过分自信,觉得自己刚看完,对书中内容印象很清晰,就不需要去做归纳。
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记忆后的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到72%。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说自己会书读了就忘的原因。书看了会忘,这是正常的,这是常态,没有什么好过分担忧的。所以,那么多人会有书会看了就忘的赶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及时归纳书中要点才算是真正读过一本书的原因。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若是等看完书很久之后,才去归纳,那时你对书中的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就不得不重新阅读才能回忆起书中的内容了。这是对我们有限时间和精力的消耗。
反之,若是我们在看完一本书后,趁热打铁,及时去归纳书中要点。你便能加深和巩固了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大量的实践证明,理解后的知识是易记难忘的。要知道,我们的大脑对于理解后的内容、对于结构化和系统化的内容往往印象深刻。
那么,当我们重温自己归纳的书中要点时,原来模糊的记忆会在你看到之前所归纳的要点后被找回,这本书中的主要内容也会被很快地回忆起来。
比如,时下流行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的思维记忆方法,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归纳能力的方法。我们在看过一本书之后,要经过自己的提炼加工,将书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然后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过段时间,当你重新看思维导图时,书中的脉络就像地图一样,可以帮助你从书中快速找到你需要的内容。
04
众所周知,要想真正改变和不断成长就必须读书。读书,是我们用最低的成本,全面提升自己的最佳途径。别让读书成为一种形式,要真正读有所获,真正读以致用。
要想自己读完一本书后是真正算是读过一本书,就赶紧去归纳书中的要点吧!不要怀疑读书的好处,读完一本书,及时归纳这本书的要点是对一本书最大的敬意,也是对自己阅读这本书所花的时间和精力的最大尊重,更是你真正读过这本书的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