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看《城堡》,希望花四天时间看完,每天看个50多页,今天是2018.1.1.
1.
整本书的意境很丰富。我喜欢边看文字边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是一个冰冷的世界。不知怎的,我还是蛮喜欢这个世界的。孤独,遥远,却又静谧,似乎是一个天线宝宝的世界。
无聊的人,漫天的雪,村庄峰回路转很容易迷路,城堡在远方,似乎永远走不到。村子里的人对城堡有一种惊人的崇拜,迷信权威。
我现在感受到的,主要是异乡人的孤独感。
2.
我本来觉得这本书说明的不可能是官僚体系的冗余这种傻乎乎的主题,现在看来倒未必。复杂的结构可以把人弄死,正巧今天听了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课。结构主义最大的问题是集体无意识。结构的存在大于一切,似乎个别的人性是可以被忽视的存在。想起《爱的艺术》中说,现在流水线式的生产会减轻人的孤独感,但这种消除的代价是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苏联为什么解体?如果仅仅从《窃听风暴》出发可能会得到很感性的结论,但我觉得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似乎底下存在着什么普世的东西,似乎预示着庞大的机构是不可能长存的。想起熵增的说法,只有给体系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体系才不会导致崩溃。
现在又感觉它在给马克思的工业文明不把人当人,只把人当机器作注。这个方面ZXF老师讲了很多,康德的,人应该成为目的,不应该是手段之类的,怪不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感觉哲学课上多了对小说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一些现代性的小说,存在主义之类的。
3.
K的工作是测量土地,什么图表啊,数据啊,但是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进入城堡上,大概这就是现代性的荒谬。
不知道为什么蛮喜欢这本书的文风的。文风不是文笔,如今的我相信光靠文笔是成为不了什么大家的,重点是得有什么东西。也许是看了《约翰·克里斯朵夫》之后我相信即使是音乐也是作者在诉说着什么故事。文风是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给我一种《战争与和平》式的舒服的感觉,对于我这种懒惰的人来说,只有这样的书才会让我想读下去。
4.
似乎跟《窃听风暴》中一样,把女性的牺牲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不然会给出十足的惩罚。原谅我还年轻,原谅我作为一个女性还不能承受这样的压力。
整本书笔调平缓,整个故事娓娓道来,但是会在突然的时候被作者予以致命的一击。那些深刻的人,那些奇怪的人,才是整本书的核心。
5.
“她比我们更能忍受折磨...可是阿玛丽娅不仅忍受着痛苦,她还具有足够的把一切都弄清楚的能力和智慧...我们寄希望于能减轻一点儿痛苦,而她只是保持沉默。”
一口气看完了。
想成为阿玛丽娅那样的人,犀利、冷漠、坚强。是会有那种人眼神就能让别人望而却步的吧,高傲,冷静的对待一切。
城堡并不需要对人有所惩罚,但是惩罚就会如此简单的形成。真正危险的不是制度本身,而是某种制度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体制总是比人更可怕的,体制是人思想的结晶,但是某种社会性的东西会比体制更可怕。现代派觉得理性就是天大的危险,本着启蒙的名号去实现中世纪式的剥削。那么到底是法国大革命可怕还是苏联可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