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6月16日是戊戌变法的第6天,天刚蒙蒙亮,康有为就早早起床梳洗完毕,然后朝仁寿殿走去。这是他第一次进宫,心情很高兴又很憧憬,有一种理想实现了的感觉。他在北京城里整整守了4年,等待的就是这一天。
此时此刻,他想象着各种可能,就像昨天晚上,他在徐致靖(礼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的家里,他的学生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所设想的那样:他就要升官了,而且将取代翁同和的地位,成为正在进行的这场改革的旗手。
他不认得朝廷的路,两个内廷的太监把他引到朝房,在那里等候着皇帝的召唤。然而就在这时,他见到了荣禄。
此时的荣禄已经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着军队,包括禁卫军,可以说位高权重。康有为不知道的是,他能走进宫廷,荣禄的保荐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翁同和说康有为的才能“胜臣十倍”。徐致靖具折上奏,请皇帝破格接见康有为。就是荣禄,这个被认为是“慈禧的鹰爪”的大臣,也保荐了他。这令很多史家都感到奇怪,迄今也没有答案。
荣禄对康有为说:“你有报国之心,又有杰出才干,补救时局的方法是什么呢?”
康有为说:“没别的,只有变法才是唯一的出路。”
荣禄说:“我当然知道一定要变法,但我国的法已经实行了一二百年了,能一下子就变了吗?”
康有为坚定而忿然地说:“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就变了。”
荣禄听到此话吓了一跳。他本身就是一品大员,而康有为充其量不过一个六品的工部主事。而且,枪杆子、刀把子都在他手里,他都不敢说这么狂的话。他再不问什么,立刻请训出京,当天向慈禧太后辞行,并悄声对慈禧说:“请老佛爷留神康有为这个人。”
就因这段对话,康有为被称之为“勇敢无畏的改革者”。可也正因为他的这种狂妄之态,他的这种肆无忌惮的说话,注定了他所极力推动的变法运动的失败,也注定了他的命运会以悲剧收场。
应该说,康有为有思想,想救亡图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想法,但他错误地认为他的思想比其他人都高明,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康有为有信仰,5年间带领举人们先后5次公车上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他缺少把信仰变为现实的实际力量。
实际上,历史上有许多因言误事、因言废功、因言丧命的例子。抛开其他因素,仅仅从说话的角度,从康有为身上,我们能吸取什么教训呢?
一是要注意说话的场合。
在朝廷重地,康有为竟敢说出“杀几个一品大员”这样的话来,没有一点顾忌,是多么地不把朝廷看在眼里。谁也想不到,康有为第一次在紫禁城中亮相,竟然会是以这样的姿态!事实证明,这样的姿态不仅对事业无益,而且对人生有害!
这启示我们,有些话可以在公开场合说,有些话只能在私下场合讲,如果不注意讲话的场合,说话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起到反面效果。
我的一个朋友性格直率,文笔较好,曾经历过这么一件事。在一次讨论领导讲话稿的会议上,直言不讳地指出主题确定不好、逻辑层次不清晰等五大问题,还暗暗得意自己看问题看得准。领导说:“小李,不错,敢于发表意见。你展开讲讲,具体问题在哪里?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他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更多的见解来。这样的说话,小李留给领导的印象、留给同事的印象,效果可想而知。
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过,领导的讲话材料尽管是别人代笔,但起草讲话前,他肯定交代起草者应该注意什么,至少主题、主要观点等重点问题要交代;初稿完成后,领导肯定要先看,如材料不行就会责成主笔者反复修改,在材料写得差不多时才会组织讨论征求意见。这个时候,不分场合地指出一大堆毛病肯定不合时宜。如果确实觉得文章有问题,可以私下向材料小组反映,效果肯定比公开指出要好。既展示了才华,又维护了关系,还办成了事情。
再比如,如果你是一个部门以上领导,在批评时就应该注意,对于共性的倾向性问题适合在会上公开批评,对于个别的倾向性问题则适合在私下单独批评,这样的批评效果会更好。
二是要注意说话的对象。
康有为在对荣禄没有深入了解前,就一股脑地说出了自己的变法想法,作为一个区区六品小官,竟敢在这个手握生杀大权的一品大员面前,直言不讳地讲出“杀几个一品大员”这样狂妄的话来,变法能不失败吗?
康有为根本没有刀,却操“刀”上场,而且这么快就把自己心里的“刀”亮给了敌手。有人赞誉康有为耿直、有勇气,为变革不惜牺牲自己。实际上,康有是过于自信,过于相信光绪的力量,一心想的是变法能够成功,自己能得到重用,并不认为变法能失败,也并没想去牺牲自己。
这启示我们,在跟人交谈时要注意看对象是谁,好朋友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什么话都可以讲;跟领导交流,则要严谨,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而跟陌生人打交道时,应该让交流成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品、能力等各方面是否靠谱,从而决定自己与其是否深入交流下去,是否进一步合作,而不能一上来就“竹筒倒豆子”啥都讲。否则,可能事情怎么失败的都不知道原因何在。
三是要注意说话的方法。
有些话可以直说,而有些话需要委婉地说;有些话可以一次说完,而有些话则需要多次说完。同事有了喜事,要说祝贺的话;同事有了难事,要说同情的话。说话应注意语气、语调、用词,多用“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多用“您看这样是否合适”等商量性口吻,多说谦虚之言,少讲狂妄之语,就会让人听得舒服。
究竟该怎么说,就需要看场合、看对象、看形势,话说得好,说得恰如其分,就会促成事情的成功,反之则会阻碍事情的成功。
如果你想跟领导提一项公司建设或工作方面的建议,就需要事先做充分的准备,围绕所提建议做认真调研,对问题进行分析,拿出可行性的具体解决办法。跟领导汇报,要讲清建议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下一步怎么办,等等。不能刚有一个点子,自认为很不错,也不调研论证,就急于向领导汇报,领导稍微问深一点,你就答不上来。这样,不仅建议得不到采纳,还会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对你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不顾场合、对象直来直去的讲话不叫直率,不懂得委婉机智寓原则于灵活之中的讲话不叫勇敢。如果一味固执自信,不主动适应改变,你可能就会空有怀才不遇的感慨,也就只剩下“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的悲情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