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特别羡慕小孩子的简单,想干就去干,没有太多的羁绊。这些品质正是现在的自己缺少的。
目前处在离职状态,内心里好想抛开一切全国各地到处旅行。但现实是各种羁绊,迟迟不愿意出发。读蕾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特别应景,讲述的就是一个退休老人一次毫无准备的徒步前行。在别人眼中,主人公哈罗德是在进行朝圣之旅,在我看来,他更像是在进行救赎之旅。为自己曾经错过的感谢,为当初奎妮的善意,为自己不去挽救的婚姻,为自己失去的儿子……
哈罗德出发的原因很简单,甚至是突然。某天收到了一封来信,来信的人和他已经二十多年没有练习过,她说自己患上了癌症,已经到了晚期,在即将迈入死亡的坟墓之前想到了这个许久没有联系过的老友,问一声好。这封信像一颗石头丢入了主人公平静如水的退休生活,激起的水花持续发酵着直到促使哈罗德踏上了徒步朝圣之旅,他希望自己徒步去看望写信的奎妮,希望奎妮能够抵抗死神的威胁,挺住,等他的到来。
这是一次说走就走的出发,甚至在出门前他都没有打算要徒步去奎妮那里。向前走走看,下一个邮筒吧,再向前走走看……走着走着走出了他退休生活的边界。原本的平静生活被不经意间打破了,他萌生了徒步去看望奎妮的想法。六百多英里的距离,没有规划,甚至没有带上合适的行囊就出发了。他走过了加油站,加油站女孩子讲了一个虚幻的故事激励他继续前行。他走啊走,遇到了质疑的笑声,遇到了惊讶的羡慕,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听说了许多故事。徒步的过程中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过去的婚姻,反思与奎妮的关系,反思对莫林(妻子)的爱,反思对儿子的遗憾,反思自己的家庭,反思童年……
徒步走或许是最简单的事情,只需要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然而如此单调机械的动作却并不容易,尤其是不容易每天都走,不容易坚持走到六百多英里之外。在一路上,他经历了刚开始的痛苦,渐渐学会了忍受痛苦,减轻痛苦。甚至于,某天他突然下定决心,一个人需要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多,他把钱包和各种非必须用品都寄回家,开始了身无分文的徒步之旅。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需要多少东西?哈罗德认为人不需要很多东西,渴了就喝水,饿了就找吃的,天黑了就找地方睡,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简单。读到这里,我不禁有点眼眶湿润。一直想要出发去各地旅行,但却迟迟不动身,担心车票钱,担心晚上住的地方,担心没有好地方玩……或许我缺的只是哈罗德的决心。
故事的结尾并没有期待的奇迹,哈罗德的徒步之旅并没有救活奎妮,癌症还是夺去了奎妮的生命,只是他的徒步延续了奎妮的生命,也让奎妮平静祥和的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与其说是拯救奎妮之旅,不如说是哈罗德的自我救赎之旅。在徒步中,他从新审视了爱情,审视了自己的前半生,审视了与周围的关系,终于,他从过去的愧疚中走了出来。在习惯了与哈罗德冷战的莫林也在“失去”丈夫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以及与丈夫的关系。长久以来,她陷入到丧子之痛中无法走出来,不断地埋怨丈夫,与丈夫的婚姻名存实亡。造成这结果的不仅仅是哈罗德的过错,还有她,还有她的不理解。哈罗德的自我救赎之旅也是莫林的自我救赎之旅,经过这段旅行,他们的关系更加密切了,也更清楚了自己对彼此的意义,或许这才是这趟旅行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