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送你一朵小红花》的感受,涉及剧透。
剧作本身,你说特别好嘛,也没有。就像郭德纲说的,也不觉得相声自己说得多么好,都靠同行衬托。跟卖腐的《晴雅集》的相比,同样要老爷们打赤膊,易烊千玺更自然一点。这是啥?商业卖点,起码喊着叫着要给易烊千玺生孩子的女粉丝会买票。公共场合同样不文明的行为,为啥受到不一样的评价,顾此薄彼无关道德评判落点可能还是“馋人家的身子”。小姑娘看帅哥打赤膊心猿意马,易烊千玺看着女主屏风后面换衣服也心神不定;人天性喜欢暧昧的性暗示,当然,这也不算是槽点,只能说编剧这块把人性拿捏得死死的。
跟《拆弹专家2》相比,剧情过渡同样有些生硬,这种生硬一方面来源于电影这种表现形式对剧作必须得压缩。一部电影120分钟,不能像西游记一样,一件事讲40分钟。故事的压缩也意味着情感起承转合的压缩,在故事完整性的同时要兼顾叙事的节奏非常难。节奏,音高音低都是人在说话,如果只是蒙太奇式画面的拼接就如同siri讲话一样,没有阴阳顿挫的韵律也少了人味儿。从剧作上来说,是合格的作品,起码值得票钱。院线电影里的佳作,抛开院线的这个限定来看,只能说是国产电影里矮个里挑高个。这个好在于同行的承托。
题材为爱国,癌症,同性恋,家庭暴力的电影评分都不会太差,少见多怪就加分。少见的食材并不意味着更有营养,博物志说拿猴来泡酒也并不一定有拿腊肉泡酒更好。电影院,豆瓣多是年轻人的主场,有个现象是冷门的,敏感题材的电影得分最高。这代表了一种价值取向,但不能完全当做是电影好坏的评判标准。关于《小红花》中的癌症题材,有点乌托邦,男女主人公父母的爱是没有负面情绪的,从电影配角来说是合宜的,就那么2小时难以把每个人都刻画得有血有肉。在电影里我们构建一个主旋律的世界,家人亲戚争着为癌症亲属卖方,父母留给孩子的只有爱,没有作为一个活人本来有的负面情绪。现实中有这样的情况嘛?如果有也不会表现得如此轻易。家人的无私的爱,却改变不了癌症患者、主人公需要独自面对死亡的事实。
电影是如何来面对这个死亡的?
说这个话题之前,意在探讨电影所呈现价值观里的逻辑。得坦言,叫座的电影,无论他人肯定与否,它都是这个时代对相关话题的价值投射,越叫好意味着越主流。存在的合理性,不能证明存在的正确性,我也盼望借着这篇短文引发一些思考。
化消极为积极。
从比惨中,找到自己转变的点。易烊千玺在癌症得到治疗之后很消极,感觉上苍偏偏对他一人不好。直到遇到比他病情更严重的女主,认识到同样经历苦难的病友和街坊邻居。他发现众生皆苦之后,找到了一些安慰,别人在苦难中积极努力,为什么我不可以?这个价值逻辑是说得通的。但通过比较带来的安慰是短暂的,难以持续激发人去改变。有段时间我了解保险行业,朋友推荐去肿瘤医院看看;去了之后,实话说比较无感,那个病痛没在我身上,或者没在我亲戚身上的时候,个人是难以体会当事人的心境。这种比较只是一种感叹,离开了那个环境感叹就会消失。比惨不会是人生的解脱和指望,看见别人过得惨推导出我应该感恩生活更加积极向上,只有理论的可能性。这是电影价值观的导向,却不顺应作为人的本性。如果比惨有用,那我想到马云就该吃降压药了。
在鼓励中前行,病友酒桌前凭着酒性给彼此打气,很意气风发。典型年轻人找寄托的方式,我没有被鼓励,觉得他们很可怜。或许每次彼此簇拥的宣告给了彼此生活的勇气和希望,但这个希望也很短暂。月初,年初朋友圈微博都弥漫着类似“水逆退散,X月/X年对我好一点!”的口号,给自己打气也告诉别人自己在努力生活。不说疾病在身,单说安顺平稳的当下,你长久的依靠是什么?钱?身体?酒精?还是什么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自己靠得住嘛?
平行世界
电影构建了一个平行世界为所有无法解释,无法得到安抚的人都找出了一个答案。人生无法实现的愿望,无法完全的,都可以让平行世界里的人去帮助我们实现。这是什么?这不是网游心态嘛,在虚拟的世界里得到现实中无法得到的,可以通过投入更多时间肝,也可以通过花更多的金钱氪金来实现。虚拟网络里可能能找到寄托,可以通过粉丝数、战斗力、流量量化自己。也许有人对平行世界嗤之以鼻,但或许他常常在虚拟世界里打发时间:手游、追剧、短视频……退回到现实,寄托于平行世界或者虚拟世界里得到的是什么。常常浸淫在网络中,会有自我认知的误判。
也许看完电影,大家像喝了一碗鸡汤一样畅快,但也盼望借着点滴的思考,尝尝人生的苦味:活着的依靠是什么,死了人会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