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读沈书枝是因为2014年9月初ONE推送的一篇文章《梅雨时期的爱情》,那是一篇写梅雨时节一段爱情开始的文章,为其中大段大段恰到好处衬托人物情感的景物描写所吸引,也为爱情初始之时那些极尽温柔的任性且小心的试探所动容,更为只因在梅雨时节喜欢一个人就连带着喜欢整个夏天的雨水还有雨过天阴的天的感同身受,一时间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后来,细细翻看了沈书枝的微博,发现她已在2013年出版了《八九十枝花》一书,并且豆瓣日记一直都有更新文章,《梅雨时期的爱情》最初也是发表在豆瓣上。
沈书枝,是一个爱生活会生活的女子。长久以来,一直有关注她的微博和豆瓣,闲来无事时就会打开来看一看。看书、写字、做吃食,精心拍下景色、植物、食物、书本的照片做配图,偶尔还有植物的科普和吃食的教程。也许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惬意,但生活得却是平平凡凡、真真切切,空气中都弥漫着好看的水气。
2
虽然关注了沈书枝那么久,因为各种原因,《八九十枝花》这本书在去年读研之后的11月份才买来。因为当时一起买下的还有其他的书,也因为对这本书本身有过很多的了解,更因为对这本书心知肚明的喜欢,所以一直想找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去精心把读,比如寂静清幽的早晨,洒满金色斜阳的午后,亦或是万籁俱寂的深夜,再配上我或平静如水或稍泛涟漪的心情。这样一来,其他的书都看完了,又买了另外的书,读完,又买,如此反复几次,而这本书还是迟迟没有看。
因为研究学习的需要,今年寒假开学初我搬进了书音楼的实验室,并且不分白天黑夜的驻扎在那里。虽然每天都忙的焦头烂额,但事实上好像也没有做出满意的事情来。因为心里着实想着《八九十枝花》,索性就把它带到了实验室,降低条件,有时间就读上一两篇。因为要看的文献和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心浮气躁沉不下去,渐渐地,这本书读了还没有一半就被淹没在一摞摞的文献和书本之中了。
再次把它从文献堆里扒拉出来,是在12月刷完六级并准备好接下来小组讨论的材料和PPT之后的一个早晨。也许是经过一年多的忍受和磨砺,虽然不喜欢研究生的生活,但也能够在忙忙碌碌、磕磕绊绊、委委屈屈的生活中自得其乐了。一些事情该做的时候赶着时间去做就是了,没必要凡事都要寻找一个契机。就好像,没有那个合适的时机,就要一直推脱下去吗?显然,那不不应该是我的风格。只花了一天的时间,我就读完了心心念念了几年的这本书。
3
若是一个文艺的人,看到《八九十枝花》的书皮就会很喜欢,米白色的底子,中间贯穿一枝红色系的梅花,右上角是同色系的书名和作者名,右下角是出版社的标志和名字,除此之外再没有一点多余花哨的东西,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
现今的大多书都有横向的腰封,但是这本很特别,它有一条竖着的长条,似书签又似腰封,不知道它的学名应该叫什么,索性就叫它封签吧,其中间的一段梅花跟书皮很搭。封签也不像其他书刻意夸张的腰封,只是很简单的几个推荐人(我一个都不认识),和两句推荐语。
草木,花朵,食物,父亲,还有初次爱上的那个人。
一次安静诗意的江南之旅,一段带着体温的怀乡记忆。
这两句话高度且诗意的概括了这本书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不禁觉得,我写下的这些琐碎的文字显得很是苍白。虽然有些嫌,但好赖却都是自己的真心感想。
4
全书分为两辑,一辑为“南方的雨”,令一辑为“远近的人”。前者所收文章大多关于作者沈书枝所生长的皖南农村的植物、民俗与吃食,时序从春至冬,后者记录了作者从小遇见的一些难忘的人和故事。沈书枝自己说,这可以算是一本关于乡村和过去的书。
我从小也生长在农村,虽地处豫北,不如江南景色那般的迷人,但因为同为乡村,生活上的诸多细节还是有诸多共通之处的。所以,每每读起沈书枝的这些文字,就会想起自己小学时期常年生活在农村的情景,也对她的文字有了很多的感触。每每感情触发,也会提笔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记忆。
譬如,她写家乡的坟头通常会种上一棵垂柳,而我会写下,我家乡的坟头多是种下一颗普通的柳树,柳树往往伴随着离别的思绪,而平时的生活中却不以为意。春天,软新的柳枝可以通过慢拧抽出白条留下完好的柳枝皮,我们把这些皮剪段修整,做成长短不一粗细不一的柳笛,声音清脆爽利。杨树的枝条也可以做笛,但不如柳枝的好做,其声音太过浑厚也不如柳枝的好听。
譬如,她写艾蒿,写她的妈妈爱吃艾蒿做的粑粑。这也会让我想起春天我家乡沙窝里的白蒿,看她的描述应该和她所说的艾蒿是同一种野菜,只是叫法不同罢了。相比之下,我的妈妈最爱吃蒸白蒿,春天还刮着冷风的日子,我下午放学或者周末会和同学或者妈妈荡到沙窝深处,在叫不上名字的干草和杂草间,摸索极少的白蒿。如此等等。
5
可能是因为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情节和她书中的记录很是相似,所以,读起来也就更为喜欢。
她有一个脾气很差的有志青年老爸,做过多种活计,不甘于平庸,却又屡次以失败而告终。我也有一个这样的老爸,虽然也做过很多活计也不赚钱也不成功,但我常常引以为傲。还有,我老爸脾气也很暴躁也喜欢打小时候不听话的我,但从不打脸,也不骂人,从前喜欢喝点小酒抽几支烟,但如今已经戒了好多年。
她写因为母猪死掉缺乏营养而死在家里的两头小猪,卖去的脚肿的水牛,爸爸打死的一只狗,为这些朋友亦或是生命的离去而不能自持。我也会想起爸爸养猪时,因为母猪没有奶水,十五六头小猪也接二连三的死去过半,长大后的七八头大猪在几天的时间里查不出病因也死伤过半。那都是我们像养小孩般拿着奶瓶喂大的猪伙伴,哥哥甚至还找来空白的磁带录下小猪们小时候的呼噜声。还有,从没断奶就被爸爸买来我家的一只小狼狗,和我们一起生活了五年因为中毒而死去,奶奶伤心的吃不下饭,妈妈掉了眼泪,我放假回家妈妈告诉我这个消时我看着那还未拆去的狗窝,哭了好几天。
她写露露失足跌入水塘而溺亡,写的很沉重,但感情控制的很好,快要掉眼泪时,忽然又可收上。可是每每想起我童年逝去的伙伴,感情总是很容易就会崩溃。
相像的事情还有好多好多,西瓜地、红薯梗、端午锦、父亲、伙伴、疯子、初次喜欢过的那个人……仿佛每一棵植物每一个人每一个字眼里都有着我自己的影子。想到喜欢而无望的人,心里也会温柔而落寞,也同样认为,这样好的光景,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相信,每一个在乡村生长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
6
书中除了追忆的那些似水年华,还是喜欢她沉静、细腻又壮观的静物描写,以及那脱俗的辞藻。不刻意追求华丽,而是重新排列组合最普通的文字,用最直白的家乡语,就可以展现出语言和文字的另一种魔力。
可是,这种真实存在过的乡村,在如今看来或多或少有些太完美,而显得不太真实。就如序作者高军所言:
其实书枝书中写的乡村已经没有了,这样说可能有点武断,换一个说法,书枝写的乡村社会正在消失,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的确如此。就比如,我儿时家乡那绵延无尽其乐无穷的大沙窝,如今都被卖掉被大卡车拉走,三五年间就转而变成整齐划一的方方农田,已经难寻沙子的痕迹。就比如,曾经一到春天到处都是洋槐花馥郁的香气,却如今跑遍整个村子都找不出几棵洋槐树。如今,乡村留给我们的只剩下那些渐渐模糊的记忆。
只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且行且珍惜。
7
沈书枝自己介绍书名的来历:
我从来读书很少,范围也很狭窄,废名是我为数不多的读得较多的作家之一。他的《五祖寺》我很喜欢看,其中一段,一直很欢喜:
“我记得小时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起初只是唱着和着罢了,有一天忽然觉着这里头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字,乃拾得一个很大的喜悦,不过那个喜悦甚是繁华,虽然只是喜欢那几个数目字,实在是仿佛喜欢一天的星,一春的花。”
这本书里所写的,大多也是我做小孩子时繁华的喜悦,好比一天的星,一春的花,因之书名就叫《八九十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