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花了7天左右的时间,完成了阅读周岭的《认知觉醒》。
虽然不少概念和观点,我之前有从其他书籍中了解过,但难能可贵的是,周岭老师将这些基本认知和底层逻辑梳理出了一个简明易了的架构,循序渐进地带领我们,一个个地颠覆以往的普遍认知。
我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三点,也激励自己去真真实实地践行起来。正如周岭老师书中第六章所说,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我们阅读和学习,如果没有归于实践,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
一、如何看待焦虑这件事?
我们现代社会人想必都非常熟悉“焦虑”两个字,它伴随着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以我自己为例,之前在公司上班,每逢我们要外出参加展会前的一个月,我都会非常焦虑不安,担心很多意外状况会发生,担心客户没有接待好,担心场地没有布置好,担心自己没有准备好。然而等到实际展会那天,人在会场由于过度焦虑的情绪,真的就脑子一片空白,没有发挥出最好的自己,印证了自己的焦虑和担心。
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我们总是会难以抑制地焦虑和担心。这也源于我们对事情是有一定的期待值,我们总是希望事情如我们期望中的那样完美和顺利,同时自身实际能力却不足以支撑我们的完美期望,同时缺乏耐心,急于求成,以致内心的恐惧暴走,反而不利于事情的顺利开展。
所幸的是,焦虑并不是我们主观意识造成的,而是我们人类的天生属性所致。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天生就有趋利避害、趋易避难和急于求成的倾向。我们心中有很多的欲望,想做成很多事情,同时我们也想不怎么努力就能立即看到效果。
所以,不必过于焦虑我们的焦虑,更没必要与天性较劲,而是要想办法与焦虑共处。
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有两个:
一是降低我们的期待值,降低我们的欲望,不要过多地期待;
二是提升我们自身的能力:认知、实践、反思、更新。
如此以往,我们一定能减少我们不该有的焦虑情绪,做出更加符合现实的计划和行动。
二、学习是为了消除模糊
《认知觉醒》里面提到,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
消除模糊,也就是提升认知。
当你的认知面越来越广,你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就不再是模糊的概念,也不会模棱两可、无法决策。我很喜欢消除模糊这个概念,有一种我们身在这个世界的游戏中,不断升级打怪,消除“模糊”这个怪兽,就能看清前方的路,走得更远,看得更清。
还有一点,人们之所以甘于模糊,是为了逃避痛苦,害怕痛苦,不愿意正视痛苦本身。
想起我上学的时候,因为理科成绩很差,对数理化一窍不通,为了逃避学习数理化的痛苦,我干脆不思考,也不愿意尝试去攻破这个难关,我也接受自己数理化学不好的人设。然而,实际上我真的学不好数理化吗?现在想来其实不然,就算学得不够精通,基本的概念应该是能弄通的,可我宁愿选择模糊,也不愿意正视痛苦本身。
为了消除模糊,减少对痛苦的恐惧,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认知,让自己了解到很多问题的不同角度,从书中大佬的思想、经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检验出适合自己的真理,才能改变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获益。
三、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回想以前上学,班里总是有那么几位学习特别刻苦的同学,他们天天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同时没有任何其他的兴趣爱好,一心栽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但最终他们取得的学习成绩,却不是名列前茅,大概就只有中等偏上的水平。对比他们的辛勤付出,所得回报真的不成正比。
读了《认知觉醒》里面提到的匹配问题,我才知道,也许他们是没有找准自己的“舒适区边缘”,只知道埋头苦干,却没有抓准自己真正需要弄懂的重点知识,一方面要稳住优势,一方面也要在自己弱势的地方逐步地提高。
无论是学习什么,我们一定要遵从循序渐进的方式,先找准自己的舒适区,再试图往边缘地带,也就是舒适区与拉伸区之间的区域,尝试挑战自己,让自己跳一跳能够得着,才是在玩有意思的学习游戏。
读书亦是如此,千万不要一味追求大佬们的书单,不考虑自己的理解局限和认知层次。咱们一口吃不成胖子,只能先从自己认知边缘着手,一步步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
那怎么判断是否在舒适区边缘呢?我认为还是得不断尝试和探索才得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分类开始探索,书中既有契合点,又有颠覆认知点,读起来会很有意思,阅读热情也能持续。
育儿更是如此,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找到他学习的兴趣点和挑战点,首先他得感知到自身认知的扩宽,得到好奇心的满足,才会有继续学下去的动力;其次是有挑战性的学习,增加了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增添持续学习的乐趣和欲望。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认知觉醒。
在我们持续阅读的过程中,在我们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在我们脚步所及眼光所及的过程中。只要我们能保有开放谦虚的心态,像一棵树扎根在土壤,吸收知识的养分,再释放出自己的力量,一吸一呼,如此往复,一点点扩张枝叶,就能长成一棵真正的大树,拥有长久的稳定性和坚韧力。
作为普通人的我,通过这本《认知觉醒》感受到了冲击式的认知瀑布,也下定决心要建构自己知识体系,告诫自己要沉淀下来,切勿因急于求成而步伐杂乱、原地踏步。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开始实践、接收反馈、持续更新,方有可能达成理想的目标。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