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听到“人生识字忧患始”的时候还在上初中,大概是语文老师给我讲的,对我的中学时代影响最大的都是语文老师。我并不知道这句话出自苏轼的《石苍舒醉墨堂》,当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然而第一次听到就不禁的点头,仿佛领悟到其中的况味。
喜好读书但是忧愁的青少年从时间上过去了——但是从心理上是否成功的度过了青少年的阶段,这个我还不得而知。
最近发生的生活总是提醒我,或许我还不是那么成熟。
什么叫做成熟呢?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能够把各种事情打理清楚,生活条分缕析,明明白白规规整整。
我做不到,我在反思这个问题,为什么做不到,不热爱生活还是缺乏技艺。热爱生活,这个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面表达过,热爱生活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只是程度不一样,角度也不一样,我更加崇拜能够思考生活到底值不值得热爱并且还能够有所顿悟的人——为生活而思考比起在生活中摆弄各种奇巧要爱的更加深沉。缺乏技艺,这是确实的,也许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另外还有缺少时间,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日常,能够把生活日常打理好就是成功了一大半.
我也尝试了全身心投入日常的生活,经过反思我发现,其实如果能够全身心投入做任何事情,都是不赖的,也能够理解很多高中时代的秀外慧中的女同学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做的好吃的,颜值爆表的美食。其实这个过程已经超越了一日三餐的饮食层面,而是成为了一个短暂的审美历程。能够投入去做的就是人所热爱的,并且一定能够带来清安的感受,可能和做什么没有关系,而是和身心守静有关系。
我有特别烦躁的时候,然而又缺乏禅修的环境,就会琢磨着用一块布以及针线缝一个什么家伙事或者在厨房把一个锅刷的特别干净。这是一种类似的活动,心神聚于一处,慢慢的就会放松和愉快起来。陈廷宇在《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里面讲他弟弟的发现——弟弟曾经和一群台大的学生骑自行车环台湾岛,他们在骑行几个小时以后坐下来休息,眺望远方,内心非常宁静,然后又接着骑几个小时,这是很多骑手追求的,我也有骑车长途的经历,特别同意他所感悟到的:其实很多人通过这种活动只是体会到一种禅修到一定的阶段就能够体会到的轻安,只可惜很多人不了解罢了。
所以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是变着花样来回答或者导向同一个问题。我们或者我所追求的生活值得一过的踏实感,就是在爱或者在专注中得到的。但是吊诡的事情是,专注很难——守静很难,以前我总喜欢哼唱莫文蔚的那首歌,外面的世界。谜一样的忧伤,生活永远在别处,也许是人具备了双足奔跑和双手抓取的能力以后,就很难不离开,我很喜欢我的家乡,辽阔的青海,但是从小就被父母明示暗示,别回来,有出息的孩子都不回来,现在我明白了,这是他们的缺憾感,需要让我替他们实现没能走的更远的理想。但是走的再远都一样,我慢慢的理解,除了心性的升华人其实最终无事可做。看起来拥有很多的物质或者情感资源的人所体现的谜样的忧伤还是因为终极意义的缺失——我第一次了解苏格拉底已经家喻户晓的名言,不值得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得,就觉得崇拜他——每个人都有形而上的冲动,表现的状态不一样,无论是艺术的探索,个性的张扬,生活方式的标新立异,我觉得都是意义的探索或者靠近,人真的绕不开这个问题。有多少人为这个问题忧伤为这个问题觉得不踏实觉得生活在远处觉得自己一定不能庸庸碌碌。
下午两点钟出发带宝宝打疫苗,找一个男士帮忙压住他以便接受这一针,孩子挣扎的劲儿让我满头大汗,打完针他哭了,他说“已经打了怎么办!我不愿意!”孩子,你愿不愿意不重要,接受现实吧——这充满隐喻的内心独白,仿佛也是我自己问题的答案。
推着婴儿车超小道,小道两边都是拆迁房,满目狼藉,孩子问:干嘛把房子拆了呀?——拆了为了重建!不远处的前方,大吊车手臂高举,这其实是一个标志性的城市脸孔,人类精力充沛,不停造作,对于内心充满强烈退守感的我来说,太多了。
孩子比地球引力还有威力,让我没法再身体上远行,不工作的时候就在日常生活中,开始难以应付,后来感觉到刚才啰啰嗦嗦说的些许道理,推着婴儿车走道儿肯定不如自己蹬车轻松,猫着腰,注意着沟沟坎坎,面部三角区留着油,路过美发店打算着再把理发怎么推到下一次。
心里却打着腹稿,再忙再烦恼也困不住我这颗谜一样的忧伤之心——感慨着造化弄人,今人多造作!